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辨析 ◎李楠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老子哲学中,美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将其与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追求。老子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含蓄性、自然性和柔弱性,这对以后美学的发展及文艺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天得一以清”的整体美 整体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也是艺术创造原则,更是审美欣赏原则。在老子思想中,“道”不仅是其哲学的最高实体,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道”决定了老子美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所体现出来的最为基本的内涵,恰恰就是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整体意识。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1]就是指“道”是超越于常道,强调“道”的整体性,他认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2]这个“一”就是“道”,就是整体。在老子看来,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因而他所欣赏的美也是一种整体的美,离开了整体,离开了“道”,宇宙就是支离的,生命就是破碎的,因此也就无美可言。同时老子直接阐发了万物得“一”以后所产生的直接美感,这就是“清”,清就是清静、澄明、不杂多,从而证实了整体的和谐美。 与“道”、“一”一样,“和”也是老子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其所表征的正是传统的整体美。但两者表现的角度不同,“一”直接强调的是整体性,而“和”所表现的则是这种整体性如何实现的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他认为,“道”不仅是“实”,更是“虚”;不仅是“一”(整体),更是“多”(差异),虽然万物存在着对立与冲突,但它们最为本质的关系却是“和谐”的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关系中,万物才能够融成一个整体,才能够各安其性命之情,并使之得以存在和发展。所以说:“复命常也,知常,明也。”[4]只有知道整体的和谐便是永恒的规律,把握规律便达到了整体美的境界,而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正是老子对整体之美推重的逻辑结果。 (二)“微妙玄通”的含蓄美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非言’,即对语言功能进行哲学批判的第一人。确实,老子美学思想的含蓄性正是通过他的深刻的语境表现出来的。老子开卷即称:“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5]老子敏锐的发现,对于“道”的运行所显示的精微玄理,只凭语词和概念是难以穷尽的,但要得到梗概之略,迹象之粗,不足为其定名,亦即“非常名”,故“常无名”,对道的体认只能凭借意象,尤其是“大象”。故“执大象,天下往。”[6]在老子看来,“道”是形而上的“大象”,而“大”本身可指称“道”,“大象”亦即道之象。“大象”具有超越经验的形而上性质,它具有“无形”、“无状”、“惟恍惟惚”的特征,同时在恍惚之中又“有物”、“有象”、“有精”、“有信”。这种若有若无之“象”,是超越有限物象的意象,要全靠直观感悟来捕捉。正是此“非言”与“大象”构成了老子含蓄美的显著特征。 老子认为,作为审美客体的“道”具有“玄”、“素朴”的特征,“微妙玄达,深不可志。”[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8]即“道”的显现和外观不是五色绚烂、光彩夺目的,而是远不可见,深不可及,无边无际,幽暗晦明。在老子看来,“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9]而且“味无味”,“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10]即“道”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淡淡的,却又很持久,说无味却又有味,说有味却又不能以咸酸苦甜来加以确定。这正是老子美学的含蓄特征。 (三)“生而不有”的自然美 老子是提倡归真返朴、寻求自然之美的朴素自然主义者。“自然”概念在老子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这里的“自然”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淳朴的自然界,一是自然而然的审美状态。老子认为自然的本性就是美,并把这种自然美作为对“道”的规定。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12]这种潜在的深厚品德,便是一种最高的美,也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老子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过分的感官享受。他说:“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方,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13]在老子看来,“视久则眩,听繁则惑”,即对声色的感官愉快不顾一切的追求,会使人达到失去理智的程度。所以老子对“美”的追求已突破了外在的、易逝的感官快乐,寻求的是一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