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4- 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由因材施教到因地施教因时施教 内容提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抓住随时随地的有利时机,向学生渗透知识,把教育当成一种自然的表达。 关键词: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因材施教,因时因地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到了有关因材施教的说法,直到今天因材施教仍是指导我们施教的一条重要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坚持因材施教的同时,也就是说除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材的不同类型,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抓住随时随地的有利时机,向学生渗透知识,把教育当成对自然的表达,进行教育,就是我提到的因时施教,与因地施教,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创设、模拟学习环境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常采用创设情境等方法,例如:我们布置教室;运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利用幻灯、投影投射画面;甚至利用VCD光碟及不惜费时制作多媒体课件,从视觉听觉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承认,上述的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取得了无可否定的效果,但应该看到必竟我们实施教育活动主要场所是教室,实施的主要人员是教师,而我们却忽视了生活中的许多细小问题。 二、寻找、利用学习环境——把课堂搬到大自然。 我们有时为了让学生弄懂一道题,明白一个道理,费了很大的周折,这在一定程序上确实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有时不免让人觉得只是隔靴搔痒,坐在教室里培养实践家,有闭门造车之闲,结果很容易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我们却忽视了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最好的课堂,翻看几经修编的小学课本,我感受颇深,现在的课本内容选择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一些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亲自实践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既然课本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深入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做教师的何必放弃机会而大费口舌,苦口婆心,手舞足蹈,然而却解释不清呢?我们应根据需要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广阔天地,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就像感受春天一样,走进大自然,用耳去聆听,用鼻去呼吸,用眼去寻找,用手去触摸,用你的肌肤去亲近,结果你听到宛转地鸟鸣,嗅到了诱人的花香,看到了小草在萌动,柳树在发芽,感受到风的柔和。于是你不由地想歌唱:“啊!春天真美”至此,美丽的春天,不费半点口舌我们已真切地感到了。 课本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第一场雪》的教学就可以放在下雪时,学完元、角、分以后就可组织一次实践活动,阳春三月就可组织一次风筝比赛,教《荷花》一课就可带领学生到公园或荷塘参观,对课堂的教学有进一步深入和补充作用,一次次地活动,可能那些课堂上无法理解的东西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三、依据、利用具体环境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我们不要随便把它放过去,应该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及时、有效地组织解决,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巩固或接受了一个小知识点,这样长期引导,我觉得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兴趣和培养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很有好处,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善于主动,独立的获取知识发展的习惯,自然内化为一种能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在活动中教授知识,将教学工作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惠风细雨,不动声色,就像我们提倡地德育教育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不拘形式,随时施展你的教学才能,例如:在活动中学生提出说:“我们操场的草为什么在远处没有近处看起来绿呢?”我借机指出:这就叫草色遥看近却无。学生恍然大悟。 当然这对我们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教授知识,做到游刃有余地话,需要教师具有敏锐地洞察力,源博地知识底蕴,耐心引导和一定地应变能力。如果家中再有家长的多方配合,会达到更佳地效果。 四、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各门学科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比如:各门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而语文的教学中,也同样渗透着自然、社会、数学等各方面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授,可以在上这门课时引用那门课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捞铁牛》一课时就初步了解了浮力问题,学习《詹天佑》时就明白了盘山公路的道理,也许上其他课时,学生就弄懂了“异口同声”的含义,处理班务时,也许就用到“精兵简政”,这些是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似乎微不足道,但确实能以小见大,经过长期不懈地耳濡目染,这样的习惯,你能说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点痕迹吗? 我们常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我相信,我们做教师的,如果长期坚持因时施教,因地施教的话,一种好的习惯会逐渐在你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