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8/21/2024一、概述定义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我国一项对35—74岁城乡居民15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增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 运动分为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慢性心衰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其次,为运动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确定的效果包括: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和耐力,以及具有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 可能的效果包括: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作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率达39%。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评估。二、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8/21/2024大肌群的动力性运动使运动肌的代谢改善,毛细血管的数量(密度)增加,肌氧化酶活性提高,肌收缩的机械效率提高,从而使运动时的血液循环效率提高,相对减少对心脏射血的要求。(1)人员:临床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营养咨询师。 (2)场地:可因地制宜,但必须具备运动试验测试区、运动训练区、抢救区、休息区、6MWT区、综合区(用于解释运动处方、患者教育和宣传)。 (3)设施:评估设备、运动监护设备、运动训练设备、急救设备。 评估设备包括心肺运动仪、运动平板、计算机。 运动监护设备包括遥测12导联心电图监护仪、血压计、指末氧监护仪。 运动训练设备包括跑步机、踏车、上肢肌群力量训练器、下肢肌群力量训练器、多功能力量训练器、测力计、弹力带、哑铃等。 急救设备包括抢救设备与药品。抢救设备有除颤器、心电血压监护仪、气管插管导管、喉镜、导引钢丝、5ml注射器、开口器及牙垫、电极若干、气囊、管道氧气。抢救药品有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去乙酰毛花甙(西地兰)、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可拉明、洛贝林、5%碳酸氢钠、甘露醇、呋噻米、硝酸甘油等。心衰运动康复医师要求8/21/202401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学特征及病史据统计,运动相关的死亡风险约为1/60000h,运动康复对于高交感活性的心力衰竭患者更是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把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适应证与禁忌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Ⅲ级的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应考虑接受运动康复。参照2011年欧洲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学会和心力衰竭协会共同发布的共识中所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试验和训练禁忌证。对于符合运动康复标准的患者必须按表1进行危险分层,以判断运动中是否需要心电图、血压监测及监测次数,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1、运动试验与训练禁忌证2、运动训练禁忌证3、运动训练可增加风险4.医师评估与指导02关注慢性心衰的体征,进行心衰的分期、分级及运动耐量评定慢性心衰临床体征ACC/AHA慢性心衰分期NYHA心功能分级台阶试验台阶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the6-minutewalktest,6MWT)CPET3.1CPET禁忌证3.2CPET适应证3.3受试者准备3.4CPET的常用指标3.4.1V02max和peakV02正常人运动时peakVO2随年龄、性别、体质量、活动水平及运动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凡是影响血液系统中氧携带能力(血红蛋白、氧分压等)、心功能循环状态(心率、每搏输出量等)、组织摄氧能力(线粒体密度及功能、组织血液灌注等)的因素均可导致VO2max下降,低于预测值的8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