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背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 内容背跃式跳高授课年级高一年级田径必修模块单元 目标明确跳高的技术原理,基本掌握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发展学生在腾空中控制动作的能力;培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展学生弹跳、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掌握发展体能的方法,提高自练、自控、自评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课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学法和教法指导1了解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原理,明确任务,激发学习热情;明确背越式跳高的直、弧段助跑的技术环节;掌握动作要领,1.跳高理论知识 2、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弧线) 直、弧段助跑衔接流畅、有节奏。1.多媒体演示,讲解示范 2、直、弧段助跑练习 3助跑单脚起跳用头或手触悬挂物 4、.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纠错教师巡回指导、评价;学生自评、互评2了解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要领;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体能,体验成功。1.背越式跳高的起跳 2.发展跳跃能力的素质练习助跑与起跳的衔接1.通过学习卡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模仿练习,教师总结 3.进行小组间的交流3了解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和落地技术要领;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体能,体验成功。1.背越式跳高过杆和落地技术 2.素质练习起跳后倒肩、挺髋,落地时用肩、背着海绵包缓冲。直体后倒于海绵垫上 背弓练习(学生分组帮助下合作探究学习) 3、教师指导评价4学会走步法丈量全程助跑点,并根据通过检验调整确定下来;初步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助跑步点的丈量方法 全程助跑与完整技术练习稳定的助跑点, 助跑与起跳的结合。1、分组练习,反复检验,教师指导 2、跳过规定的高度5改进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提高对空中动作的控制力,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体验成功喜悦。1.背越式跳高完整术练习 2.素质练习重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难点:腾空过杆,展腹、挺髋。1.按能力分组,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练习 2、单脚跳、全蹲跳、分腿跳 3、针对个人特点提出改进意见6 进一步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提高体能,体验成功,学会帮助。1.考核背越式跳高 2.素质练习测出最好成绩,体验成功乐趣。1.分四个小组进行测试 2.小组长担任裁判 3.互助合作共同提高 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以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中给学生较大的学、练空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自内心地感受主动参与运动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明确跳高的技术原理,基本掌握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发展学生在腾空中控制动作的能力;培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展学生弹跳、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掌握发展体能的方法,提高自练、自控、自评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所以,在教学中学生需要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想象力、模仿力和创造能的舞台,通过比赛和小组动作展示,体现人追求成功,尝试挑战,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倾向。也可使学生心里积聚的压力得到宣泄,心情愉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背越式跳高是高中田径模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力量等体能的有效手段,而且对促进学生自信、果断、百折不挠等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我校高一年级学生城市学生占三分之二,农村占三分之一,层次不齐。并且它的技术要求高,所以,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同学在后倒时会存在恐惧心理。 四、教学重、难点:1、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及起跳后对腾空动作的控制能力;2、发展跳跃能力;3、跳高比赛规则;4、自练、自控、自评能力和耐挫能力。 学时分配:共6学时,其中四个学时里安排了素质练习(时间约占全课的三分之一)。 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按层次、性别) 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示范法、完整和分解法、游戏竞赛法、提问作答法、表扬鼓励法、分组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学生主要采用采用观察法、表象训练法、模仿练习法、重复练习法、自我评价法和小组评价法。 八、考核办法及标准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如下表: 编 姓名 知识 (10﹪) 达标 (30﹪)技评 (30﹪)学习态度 (20﹪)情意与合作 (10﹪)合 计 号自评互评师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