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贾振华
【摘要】: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的一般意义式指戏曲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一家人经过悲欢离合之后,最终如愿欢聚全都得到封赠。推而广之,此故事中的善与恶两种势力经过反复斗争,最后善人得福恶人受罚的结局也应归入大团圆的范畴。也就是说大团圆千千万万,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戏曲描写的是什么事,最后总有一个光彩的尾巴、完美的结局。
“大团圆”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历史哲学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循环人生观是“大团圆”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重负哦古代戏曲与农耕文化传统中的安土、乐天、安居、乐业的观念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靠天吃饭的农业自然经济,由于面对的主要是寒来暑往周而复始的自然,故易养成周而复始物极必反的循环发展理念。
善恶有报的大团圆结局和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悲惨结局,只是表达是非之心,爱憎之情的两种不同形式而不是是非爱憎本身。
大团圆式为满足崇尚圆满的社会心理需求而创造的理想境界,它不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逼真再现。把历史上不团圆改得团圆,并不表明人民以为世上本来如此,而只能说明他们希望如此。
【关键词】:悲剧;大团圆;矛盾冲突;圆美意识.
【正文】:
纵观中国古代戏曲,大多是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享的结局。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名称“凤尾式结局”并把结局归纳为七类,即梦圆式、仙化式、复仇式、再生式、冥判式、敕赐式、调和式。但熟悉中国古典戏曲的人不难发现,这七支“凤尾”是概括不了五花八门的“大团圆”的。所谓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的一般意义式指戏曲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一家人经过悲欢离合之后,最终如愿欢聚全都得到封赠。推而广之,此故事中的善与恶两种势力经过反复斗争,最后善人得福恶人受罚的结局也应归入大团圆的范畴。也就是说大团圆千千万万,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戏曲描写的是什么事,最后总有一个光彩的尾巴、完美的结局。“我国叙事文学多以大团圆结尾,明代以后的戏曲,大团圆几乎成为定规。明清时代戏曲中的悲剧,虽因主人公毁灭原因,不一定能大团圆,但往往在结尾对悲剧冲突所造成的后果做一些善后工作,带出若干亮色,使观众的情绪得到缓冲、调整、平衡,进入平复或深化的境界。”
就“大团圆”这个词的来源而言,在古代曲学理论著作中似乎没有发现,但有类似的曲学概念叫“大收煞”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说“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如一部之内,要紧脚色共有五人,其先东西南北各自分开。到此须会合。”《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第六》这里的“大收煞”有一要点是“有团圆之趣”。后来“大团圆”术语的出现,大概与李渔的论述有关,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即:在戏曲作品的最后一场,主要角色都要登场。
“大团圆”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获得大团圆的手段和方式概括起来有一下三种:1、主人公靠自己高尚完美的品德去感天动地,只要老老实实做人,一心向善,一定会有美好的结局。于是窦娥冤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古,名扬海内外。2、主人公有善良的品德,大团圆结局是靠道德的化身---清官(包公)来促成。在这里主人公不再是命运的主宰者,不需要作一个“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的行动者。”只要一心向善、问心无愧,将性命福祉寄托在别人身上,靠那些有道德有势力的人来拯救即可。这在系列的包公戏、公案戏中,有很好的体现。它们彰显的就是这种公理。3、为硬凑一个“大团圆”只好调和矛盾,要么将矛盾淡化为“误会”,要么是常见的“好事多磨”,要么让善的一方去感化恶的一方,以期达到言归于好的目的。正如《风筝误》、《赛琵琶》在于揭示一个“真理”:好人总会有好报,而以德报怨、以德感人则更令观众唏嘘不止,无限向往。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类似模式“大团圆”结局呢?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吾国人之精神,时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中国古代戏曲并不崇尚与追求人生与欲望的“解脱之道”而是充满了乐观色彩,着意于团圆之趣。正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里说:“中国人很少真正的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是愿意乐观的眺望未来。”那么,中国古典戏曲是怎样表现乐观精神的,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释呢?现在试从元代戏曲的鼻祖,中国古代戏曲的骄子关汉卿的杂剧入手,分析大团圆的戏曲模式。
关汉卿的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丰富,不仅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塑造了多种类型的舞台形象,而且表现出深刻而鲜明的爱憎,既有愤怒的控诉和辛辣的嘲讽,又有真切的同情和热烈的赞美。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以满腔的悲愤控诉和鞭挞现实社会黑暗的作品,如《窦娥冤》;2、热情赞美惩罚丑恶势力的机智勇敢的女性作品如堪称“姊妹篇”《望江亭》和《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