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离子液体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离子液体的概念、特点、应用 离子液体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离子液体在纳米多孔材料、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粒子合成中的应用 总结和展望 离子液体:室温离子液体、室温熔融盐、非水离子液体、液态有机盐 等(RTIL,roomtemperatureinoicliquids) 在室温及相邻温度下完全(100%)由离子组成的有机液体物质 特点无蒸汽压、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不可燃;溶解性好; 电导率高,电势窗大 一般应用 1914年,硝酸乙基铵120C[2],第一个RTIL 有机合成反应[3-7]:F-G反应、D-A反应、Heck反应、氧化反应、 加氢反应、烷基化等 催化反应[3,7-9] 电化学[11-12] 化学分离中的应用[7] 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13-27] 纳米材料:特殊的电学、光学、力学、磁学及生物学等特征 传统的合成方法中多用到各种有机溶剂或模板,并且合成条件的 要求也比较高 采用离子液体的合成路线:简便、绿色、高效 原因: 表面张力低(成核率高);低表面能(溶解能力)、提供憎水基和高导向性的极性(平行或垂直于IL); 高稳定性(高温非压力);无水或者微量水(避免氢氧化物和无定形物产生);“延长”的氢键(超分子溶剂) 不适合高温高压合成(缺点)(如碳化物和氮化物的高温高压合成)纳米多孔材料 Dai等[emim][Tf2N]TMOSsel-gelSiO2气凝胶[13] Zhou等[C16min][Cl]nanocas.Tech.层状超微孔SiO2[14] Zhou等[Bmim][BF4]nanocas.Tech.蠕虫状超微孔SiO2[15] 纳米粒子或中空球 纳米粒子Ir[16,17]、Rh[17]、Pd[18,19]、Au&Pt[20]等 Itoh等调变IL阴离子Au的光学性质[21] Zhou等[Bmim][BF4]TiO2锐钛矿(2-3nm)海绵体(70-100nm)[22,23] 一维纳米粒子 Zhu等[BuPy][BF4]微波加热Te纳米棒和纳米线[24] [Bmim][BF4]微波加热ZnO花状和针状[25] Cao等[C2OHmim][Cl]微波加热ZnO纳米片[26]以离子液体为模板剂采用纳米铸造技术合成超微孔SiO2[15]图3.氢键与л-л堆垛共同作用的自组装机理基于咪唑阳离子调变阴离子的方法合成纳米金粒子[21]阴离子改变对纳米金粒子的影响离子液体中微波辅助的Te纳米棒和纳米线的合成[24]制备程序、合成温度、加热方式、合成时间、溶剂等对纳米材料合成的影响 结论:离子液体和微波加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图8.样品1和样品2的TEM、EDP、HREM和晶体结构示意图总结 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优势 三个实例说明: 例1,常规溶剂合成:溶剂蒸发容易导致凝胶的收缩(崩塌)。IL合成:具有较长的熟化时间,且具有较高的离子键力,高聚合率、有助于水解和浓缩,结构稳定;较大的溶解能力,稳定均一,无明显界面,利于产物生成 例2,主要体现了IL对Au的稳定作用,阴离子的可调是Au在光学传感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例3,常规合成:高温有毒的表面活性剂,并且反应时间比较长。IL合成:大的阳离子(离子传导性和极性)微波吸收率,高效;快速改变的电场(反应系统形成暂时、各向异性的微域),定向生长(纳米棒和纳米线) 展望 RTIL、Nano.两大研究热点 RTIL工业化制备(目前处于关键时期) 更多的应用需要加深对RITL本身的认识 [1]李汝雄等,绿色溶剂: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2004,21- [2]WaldenP,Bull.Acad.Imper.Sci.405 [3]SeddonKR.J.Chem.Tech.Biotechnol.,1997,68:351 [4]LarsenAS,HolbreyJD,ThamFS,etal.J.Am.Chem.Soc.,2002,122:7264 [5]ZhaoDB,WuM,KouY,etal.Catal.Today,2002,74:157 [6]SeddonKR,StarkA,TorresM.PureAppl.Chem.,2000,72:2275 [7]HuddlestonJG,WillauerHD,SwatloskiRP,etal.Chem.Commun.,1998,1765 [8]DupontJ,deSuozaRF,SuarezPAZ.Chem.Rev.,2002,102:3667 [9]SheldonR.Chem.Commun.,2001,23:2399 [10]ChoongES.Chem.Commun.,2004,1033 [11]EndresF.Chem.Phys.Chem.,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