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赫鲁晓夫【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堂讨论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合作学习(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2)工业改革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加加林3、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2006年12月19日,《环球时报》以《勃列日涅夫让苏联盛极而衰》为题,对其进行了全面评解,文章说,民意调查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而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那么,历史上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 当政前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理论调整,纠正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使得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全苏联出现一个比较好的形势。 当政后期,把稳定看成了目的,把维持现状当作实现稳定的手段,使苏维埃国家由稳定逐步转向停滞,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处于一片保守、僵化的状态中。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 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1980年,76岁的柯西金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他的是75岁的吉洪诺夫。 勃列日涅夫之后,从1982年到1985年苏联三年三易领导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僵化和干部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事实上的终身制的确立;另一方面由于党外民主和群众监督机制的破坏和削弱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地干部的侵蚀,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这个“特权阶层”成员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第二,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去西方国家访问。第三,这些人已不是当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东西,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他们头脑中已经淡薄。第四,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作为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据估计,在80年代初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子经济”的收入已达到数十亿卢布之巨。——《俄国史》据俄罗斯学者的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这个阶层的成员凭特殊的优待证件可以买到莫斯科市场上紧缺的食品、汽车、进口电器等产品。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2号楼的入口处有一间不太引人注目的房子,上面挂着牌子:1919年,列宁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