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与真爱相偕,与憎恨无关 ——驳《长恨歌》讽喻论说 长沙市雅礼中学 白乐天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以中国史上唐玄宗李隆基与其妃子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叙述内容,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并被选入我正在学习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我读了课文后关于《长恨歌》诗旨意的议论,觉得很不妥,故写此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长恨歌》之“讽喻论”者首先便提到,诗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即表现了作者对李、杨的批评之意,因为“诗人对唐玄宗的描写都是围绕‘重色’二字来写的,写李、杨之间的欢乐,和写一般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有明显的不同”。我不禁想钻一个牛角尖,试问诸位讽喻论者,何谓“一般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难得出一个用情如此专一的皇帝,却要说成荒淫昏庸,这与当今“以人为本”的信条还真是有点不符。就算这真不能算是“一般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那皇帝与妃子大概也不能算是“一般男女”,又谈何“正常爱情”?所谓“正常的爱情”,难道就不能有柔情蜜意,只能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未免荒唐。皇帝终究只是凡人,为什么连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也要受限制? 《长恨歌》之“讽喻论”又提到,“诗中并没有抒写唐玄宗对国家倾覆的深刻悔恨,而是大量描写他和杨贵妃之间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似乎是在歌颂他们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但是当悲剧的制造者,最终也成为了悲剧的主角时,就更应该回过头来思考这一悲剧的起因了”,这又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观点。试问诸位“讽喻论”者,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一悲剧的制造者究竟是谁?我不认为是唐玄宗自己制造了这一悲剧,因为安史之乱的主谋之一安禄山在杨贵妃入宫之前便已做官,而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娘”则只是在溜须逢迎、麻痹玄宗,杨贵妃在此事件中只是无辜的牺牲品。要说“悲剧的制造者”,该是封建帝制,使皇帝空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却终于只如常人心系一身。 《长恨歌》之“讽喻论”还提到,“诗歌后半部分对李杨爱情的描写虽然很感人,但是由于悲剧正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所以作者和读者的同情心也就容易被鉴戒之心和批判之意所冲淡”,这又是我不敢苟同的一种说法。且不问悲剧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竟说我们的同情心容易被其他情绪所冲淡?!奉劝诸位“讽喻论”者,不要以自己之心度他人只腹!!!只会说风凉话的、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并不具备妄谈他人情感的资格。我并不是情感丰富的人,但我也能感觉到《长恨歌》中刻骨的悲伤,也能依稀想见“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无奈表情,我的同情很纯粹,而且没有被其他情绪所冲淡。 《长恨歌》之“讽喻论”最后提到,陈鸿在他同时创作的《长恨歌传》中说,他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感其事,且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这又是受封建儒家(理学)糟粕的影响而发出的一种谬论!他竟将一切悲剧归咎于所谓的“红颜祸水”!岂不知“征战需男丁,安宁着妇人”?前有“尤物”昭君出塞和亲,方得汉家多年安定。况且根本是唐玄宗“重色思倾国”,先看中了杨玉环!如果他不是这样,“惩尤物”又有什么意义?而且“惩尤物”治标不治本,更有悖于如今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纯属无稽之谈。 综上所述,我坚决反对“《长恨歌》讽喻论”。这场悲剧,与真爱相偕,与憎恨无关。 ——谁言君王无能爱?如此长恨当作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