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和展望 [摘要]伴随制度变迁,我国内部控制从缺失到完善经历了漫长过程。随 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自身的内容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始终保持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本文认为,我国内部 控制研究应以关键控制点为基础。 [关键词]管理;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采取高度 集中的方式,企业的经营与规划完全由国家来做,监控也由国家直接进行,以企 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基本缺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总方 针,市场经济的提出与全国建设才还企业以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使加强内部控 制、健全运营机制得以发展。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开始有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 部管理控制的划分,主要是通过形成和推行一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施控制。内部 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 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1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进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财政部从总结企业已有成效的做法(经济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入手,同时借鉴国外内部控制研究成果,于1986年颁布《会计基 础工作规范》,其中对内部控制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一阶段开始把控制环境作为 一项重要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一起被纳入内部控制结构之中,并且不再 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控制环境反映组织的各个利益关系主体(管理当 局、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主体)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看法和行为;会计制度规 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 债的经营管理责任;控制程序是管理当局所确定的方针和程序,以保证企业经营 达到一定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建设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首份规范文件 是《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力图从内部控制入手,达 到确定评审性质,规划评审时间,划定评审范围的目的。然而当时企业中既无成 型的内部控制制度,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发布相应的规章制度,企业仅有最原始 的内部牵制制度,所以评审人员无法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这个先进的手段提高评审 质量。直到《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发布,才首先在银行、保险等 高风险企业中推行了内部控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监会随即也要求公开发 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 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此进行评价和报告。外力的作用也促 使各主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纷纷制定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性文 件,如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市 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的两年多时间里,财政部 先后发布《基本规范》、《货币资金》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就内部控制中的 会计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2006年2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 标准和要求。2006年7月15日,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新时 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拉开了序幕。其目的是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完善 治理结构,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约束,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提升营运效率,提高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2006年11月,一套由一项基本 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征求意见稿向全国公布。 这套规范由《基本规范》统领全局,是整个规范体系的基石。其对内部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和组织实施等若干方面的概念界定 是制定具体规范的依据。第一批17项具体规范由3类规范构成,分别规范不同 类别的项目。第一类规范直指会计报表项目,如货币资金、存货等12项。这类 规范以日常财务运行为纲,紧扣企业经营活动的脉门,基本上对于反映在企业财 务会计报告中的项目都进行了规定。第二类规范以对财务报表、财务管理有重大 影响的项目进行规范为主,有预算、合同等两项。第三类是对其他技术支持性项 目的规范,共两项。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征求意见稿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 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进。对国外内部控制 框架,尤其是COSO框架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基本规范中。基本规范在形式上 借鉴了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框架的实 质。其主要考虑是:内控基本框架,好比会计要素一样,都存在国际趋同问题, 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内控框架,能够使我们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并为我国境外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上市公司符合上市地内控监管要求提供有益 参考。至于是五要素还是八要素,经综合考虑,五要素框架相对较成熟、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