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的成因 刘小翠丽水市缙云县水南小学邮编:321400摘要: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始终贯穿着悲与美的交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4696.htm"\t"_blank"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将本国古典主义文化传统和优秀外来文化相兼容,他的小说中有浓厚的“物哀色彩”和“死亡意识”,作品始终贯穿着悲与美的交织。创作风格主要受到身世家庭、佛教禅宗思想、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创作风格死亡情结文化禅宗思想 第一级:身世背景和文化修养的影响 一、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第二,秋虫之死。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④然而"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⑤叶子在转化为新的生命,在这个肉体生命消失的同时她的新生命也诞生了。岛村目睹了这一切之后"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⑥这仿佛是岛村在悲伤之后,看清了一切,银河是巨大的宇宙生命,叶子的生命融入了宇宙,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死亡,是永恒必然的,它是生命本身的过程。在川端康成眼里,⑦生命与死亡同样的美丽,既是对生命的礼赞,又是对死亡的歌颂,反映了一种HYPERLINK"http://www.studa.net/lixue/"\t"_blank"自然的美。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除了如《雪国》那样对死亡充满了神圣和静穆的赞美,同样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包含着神秘、余情、哀伤和冷艳。例如他战后杰出的作品《千只鹤》、《山之音》等等。 二、“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和现实生活。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他曾在HYPERLINK"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innerlink-%E3%80%8A%E6%96%87%E5%AD%A6%E8%87%AA%E4%BC%A0%E3%80%8B"\o"《文学自传》"《文学自传》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个孤儿,受人照顾太多。许多人都宽恕过我,我自己也不曾对别人怀有恶意。”他还谈到:“我刚到东京时,我很爱看失火的场面。大地震后,我一连十天半月,天天都带着水和饼干,到处游逛灾后的遗迹,脸都晒黑了。……我想去的不是欧美,而是东方的灭亡的国家,或许我是个亡国奴。再没有什么人间的形象,比地震时逃亡者那源源不断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赏托尔斯泰。可能是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缠绵不断。”从川端康成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孤儿根性”使他的性格具有了“无怨无恨”的孩童般的稚朴、明亮的一面,又使他的性格具有了“亡国奴”般的痛苦和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同命相连等伤感、阴暗的一面。三、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血肉相连般地融化在他的人生观及文学思想中。他在HYPERLINK"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innerlink-%E3%80%8A%E6%96%87%E5%AD%A6%E8%87%AA%E4%BC%A0%E3%80%8B"\o"《文学自传》"《文学自传》中写道:“早在十五年前,我脑子里就已构思了一部题为HYPERLINK"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innerlink-%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