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陕西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报告 陕西中医学院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糖网清汤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视网膜影响的研究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专业中医五官科学研究方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的临床研究入学时间2011年9月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ebeticRetinopathy,DR)是指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的原因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毛细血管的周细胞坏死,随后内皮细胞亦变薄,内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的血液成分由管内渗漏到组织中,造成视网膜病变和功能障碍。糖尿病可导致眼部各个组织发生病变,而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不可逆盲的最严重的并发症。 高血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密切相关的。人体血液中脂肪类物质增加,脂肪又可以转化成糖分,如果这些糖分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得到相应的消耗,便引起了糖尿病。长此以往使眼底微血管发生病变,血管壁发生异常造成出血与渗出,最终导致失明,我国糖尿病患者中DR的患病率达44%-51%。除了长期高血糖是产生DR的原因外,高血脂,高血压均是发生DR的危险因素。 中医认为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是:气阴两虚,气虚渐重,燥热愈盛,瘀血阻络所至,故导师寇宁教授基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症特点,以中医理论及现代中医药研究为指导,经过多年倾心研究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络脉瘀阻是导致糖网病变的主要病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益气养阴,通络明目的治疗大法,组方糖网清汤。进行临床观察具有一定疗效。因此,本研究应用糖网清汤对实验大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糖网清汤对大鼠血脂的影响并观察视网膜及血管形态学的改变,从而进一步提供糖网清汤在治疗DR的作用机理,为糖网清临床应用提供更佳的理论实验支持。 二选题依据 2.1西医理论研究进展 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有可能是糖尿病人视网膜病变发生及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关系,尚无肯定的结论,但大量资料证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越高,发生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频率就越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聚集量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根据近年来的深入研究,长期高血糖引起机体内过量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堆积,可能导致各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功能丧失。血液流变性失调导致血液在微血管中的流动减慢及其对血管壁的损伤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起了重要作用。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的内分泌物质可能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内皮素增多使得新生血管大量产生。内皮素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持续最久的缩血管物质,在生理情况下,血中内皮素水平很低;在缺血、缺氧等病理情况下,内皮素异常表达和释放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血管因子增多使新生血管的危害加重。血管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的强效细胞生长调节因子,视网膜有许多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因子和增殖抑制因子。总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过程。它可能是多因素、多阶段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持续几年的高血糖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先决条件。先有代谢的损害,然后才是微血管损害。在高血糖的刺激下,通过干扰肌醇代谢及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影响细胞Na-K-ATP酶活性。提高毛细血管的渗透性,使基底膜增厚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毛细血管腔缩窄,视网膜缺血,释放血管增殖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发展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2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2.1长期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根本治疗是治疗糖尿病。 2.2.2降低血脂:对于血脂偏高和视网膜黄斑区及其周围有环形硬性渗出的糖尿病患者,应摄取低脂饮食,并应用降血脂药物:如氯贝丁酯有类似效果。曾有报道服用氯贝丁酯250mg/次,4次/d,有减少视网膜渗出及提高视力的作用。 2.2.3控制血压:血压升高可加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当高血压得到控制时,荧光渗漏显著减轻,故应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控制血压。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50mg,2次/d,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减轻作用,这可能与它抗高血压作用有关。 2.2.4导升明(doxium):据称导升明(2,5-二羟基苯磺酸钙)对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三高”因素:即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黏滞性,血小板高活性有明显的抑制和逆转作用。 2.2.5阿司匹林:可抑制血栓素和前列腺素代谢产物生成,抑制血小板凝集,对微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常用300mg/次,1次/d,口服,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2.2.6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药物:1:血管内皮因子抑制剂:阻断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2:蛋白激酶c抑制剂:可有效的控制蛋白激酶C受体的水平,防止阻止缺血缺氧,防止新生血管形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