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发布时间:2010年1月14日访问量:1883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的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结合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关键词:校企合作互利共赢职业教育联合体立法保障引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环境也使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加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1]。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在于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2],其实训教学离不开企业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而不是学校单方面闭门造车。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一、现状与问题校企合作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课题,但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学校对校企合作意愿强烈,但是企业却明显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企业为高职院校设立奖学金、赠送实训设备的个案虽有存在,但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政策的引导下,顶岗实习在示范院校建设学校中已有开展,但力度仍然不够,过程监控性不强。同时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不能做到多工种轮换实训。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甚至顶岗实习存在不同程度变相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在经济体制转型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淡薄,行动不到位,加之自身科技服务能力有限,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校企合作普遍缺乏动力。二、原因分析1.人力资源大国和企业无偿用人现状,导致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缺失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企业在就业关系链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就业市场中,就业者对工作岗位迫切需求彻底打破了人才供求双方权益平等的关系,甚至出现大学生在见习工作期间接受“零待遇”的社会现象。人才供求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无偿用人,企业普遍没有承担人才培养期间的社会义务。不用投入就可以得到人才的现状,是企业不愿为教育投入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目前在就业市场上,我国的“人才准入制度”尚不健全,劳动力严格按照职业资格准入的作法尚不完善。“人才准入制度”的缺失导致职业资格在就业市场中缺乏保障,加剧了企业无偿用人思想的滋长,也限制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没有浓厚的企业文化积淀,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社会服务意识比较淡薄,这也是限制校企深入合作的瓶颈之一。2.经济体制转型,企业的人才培养职能流失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和职业院校均由统一的政府行业部门直接领导,政府对校企双方的行政干预效果明显,校企合作拥有坚实的组织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均由政府统一分配,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责任能够从政府经济分配中获取直接回报,这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基础。同时,承担教育义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企业普遍设有指导学生实习的专门机构,这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像雨后的春笋在我国大地迅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类企业没有雄厚的企业文化积淀,价值取向以生产性盈利作为的唯一标准,缺失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普遍缺失。相比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也逐渐弱化原本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