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9卷第2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9No.2 2015年2月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Feb.2015 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2-001-07doi:10.13448/j.cnki.jalre.2015.037 基于京津冀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碳减排配额研究* 李健1,2,肖境1,王庆山2 (1.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191;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372) 提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2013年 三地分别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文中运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计算出京津冀区域产业 中代表性46个行业的产业梯度差,分析了区域内产业转移状况,建立了引入产业转移因子的区域碳减排配额 框架,即对产业转入、产业转出等不同区域分别实行差异化的减排目标。得出结论:1)京津冀区域内有部分行 业存在产业梯度差;2)为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产业转入、转出地应做好转移与承接工作;3)在配额框架中 引入产业转移因子对碳配额结果有明显影响,并对分配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碳配额;产业梯度转移;区域;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围绕碳配额问题已有大量讨论,产生了一系列对分配机制的设计。目前一部分研究致力于对某一种 主流分配机制的修改扩展,或是提出新的机制设计方案。例如,WenyingChen等在"紧缩与趋同"原则的 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标准,两个趋同"方案[1]。AsamiMiketa基于人均方法和碳排放强度的方法,对67个 国家和9个世界区域来分配碳排放配额[2]。胡鞍钢提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基础和"污染排放大国减排 主体"的原则[3];樊纲等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提出根据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将国 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扩展为"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消费权"原则[4];YiWen- jing等基于公平性原则,采用人均GDP、累计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三个指标,建立了省际 分配模型[5]。 针对中国国情来看,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进行配额研究。KeWang等认为中国的减排目标 的实现主要依靠总量排放限额分配,并用一种改进的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优化模型提出了2020年中国 省级排放限额分配方案[6]。汪臻,赵定涛基于区域协同的共同责任视角,综合考虑生产者环境责任视角 和消费者环境责任视角下的减排潜力[7]。宋德勇,刘习平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在重新定义 碳排放公平中的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20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分 配[8]。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提现机制和新的考核办法[9]。 现有的碳减排配额研究主要是依据各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的,上述成果对中国的碳减排分配问题做 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所做研究较少。因为碳减排不仅可以通过 调节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式实现结构性减排,也可通过地区间的商业贸易、产业转移等途径来实现转 移性减排。因此,考虑到区域内产业发展程度和资源察赋的差异,文中从产业梯度转移的视角,根据区域 内产业转移及碳排放差异性,建立了有差别的碳配额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 由于生产要素资源察赋、产业基础、产业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便会在经济发展、产 *收稿日期:2013-9-30;修回日期:2013-10-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YJA630046);天津市教委重大项目(2011ZD031);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 (11ZLZLZF08100)资助。 作者简介:李健(1963-),男,河北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 通讯作者:肖境(1989-),女,辽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发展与低碳化发展。Email:irene1124@163.com 书 ·2·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9卷 业结构、发展水平上形成一定的阶梯状差异,从而推动产业在区域内呈现出梯度转移[10]。在京津冀区域 中,京津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自然资源匮乏,尤其土地资源;而河北地区劳动力资 源、自然资源却尤为丰富。因此,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转移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禀赋上的互补,促进 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中文选择从产业梯度转移视角来进行碳减排配额研究。 1.1产业梯度转移模型 戴宏伟认为区位商只是反映了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忽略了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对产业成长的影 响[11,12]。并认为产业梯度高低是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