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2.14光路调整与薄透镜焦距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光具座上各元件的共轴调节方法,研究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掌握测定薄透镜焦距的几种基本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平面反射镜,物屏,像屏,光源。 【实验原理】 透镜分为两类。一类是凸透镜(或称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大;另一类是凹透镜(或称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大。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透镜置于空气中,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2.14-1) 式中为像距,为物距,为第二焦距(或称像方焦距)。对薄透镜,因透镜的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因此透镜的两个主平面与透镜的中心面可看做是重合的。、、皆可视为物、像、焦点与透镜中心(即光心)的距离,如图2.14-1所示。 图2.14-1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对于公式(2.14-1)中的各物理量的符号,我们规定:光线自左向右传播,以薄透镜中心为原点量起,若其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一致者为正,反之为负。运算时,已知量需添加符号,未知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测定薄透镜焦距的方法有多种,它们均可以由(2.14-1)式导出,至于选用什么方法和仪器,应根据测量所要求的精度来确定。 1.测凸透镜的焦距 (1)用物距一像距法求焦距 当实物经凸透镜成实像于像屏上时,通过测定、,利用(5-1)式即可求出透镜的焦距。 若,则。也就是说,可把远处的物体作为物,经透镜成像后,透镜光心到像平面的距离就等于焦距。此法多用于粗略估测,误差较大。 (2)用贝塞尔法(又称透镜二次成像法)求焦距 如图2.14-2所示,为物,为待测透镜,为白屏,若物与屏之间的距离,且 图2.14-2凸透镜二次成像光路图 当保持不变时,移动透镜,则必然在屏上两次成像,当物距为时,得放大像,当物距为时,得缩小像。透镜在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根据光线可逆性原理可得 将此结果代人公式(2.14-1)后整理得 (2.14-2) 上式表明,只要测出△和值,就可算出。由这种方法得到的焦距值较为准确,因为用这种方法可以不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 (3)由自准直法求焦距 如图5-3所示,为待测凸透镜,平面反射镜置于透镜后方的一适当距离处。若物体正好位于透镜的前焦面处,那么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束经透镜折射后成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然后被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经透镜折射后,成一与原物大小相同的、倒立的实像,且与原物在同一平面,即成像于该透镜的前焦面上,此时物与透镜间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其数值可直接由光具座导轨标尺读出,故此法迅速。这种方法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调焦的目的,故称为自准直法。它不仅用于测透镜焦距,还常常用于光学仪器的调节,如平行光管的调节和分光计中望远镜的调节等。 图2.14-3凸透镜自准直法成像光路图 2.测凹透镜的焦距 (1)用物距一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14-4所示,凸透镜将实物成像于,把被测凹透镜插入与像之间,然后调整与的距离,使光线的会聚点向右移至,即虚物(对而言)经成一实像于,测定物距、像距,代入公式(2.14-1)即可求出凹透镜的焦距。 图2.14-4凹透镜辅助成像光路图 (2)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14-5所示,将物点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由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后将成像于点,测出点的位置。固定凸透镜,并在和点之间插入待测的凹透镜和一平面反射镜,不断移动,总可使由平面镜反射回去的光线经、后,仍然成像于物点。此时,从凹透镜射到平面镜上的光将是一束平行光,点就是凹透镜的焦点。测出的位置,则间距即为被测凹透镜的焦距。 图2.14-5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 3.光学元件的共轴调节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像差和读数准确,需要对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使各透镜的光轴重合且与光具座的导轨严格平行,物面中心处在光轴上,且物面、屏面垂直于光轴。此外,照明光束也应大体沿光轴方向。共轴调节的具体方法是: (1)粗调。把光源、物、透镜、白屏等元件放置于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尽量靠拢,用眼睛观察、调节各元件的上下、左右位置,使各元件的中心大致在与导轨平行的同一条直线上,并使物平面、透镜面和屏平面三者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光具座的导轨。 (2)细调。点亮光源,利用透镜二次成像法(见图2.14-2)来判断是否共轴,并进一步调至共轴。 若物的中心偏离透镜的光轴,则移动透镜两次成像所得的大像和小像的中心将不重合,如图2.14-6所示。就垂直方向而言,如果大像的中心高于小像的中心,说明此时透镜位置偏高(或物偏低),这时应将透镜降低(或将物升高);反之,如果低于,便应将透镜升高(或将物降低)。 调节时,以小像中心为目标,调节透镜(或物)的上下位置,逐渐使大像中心靠近小像中心,直至与完全重合。同理,调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