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5- 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对照组50例用西药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独活寄生汤中药内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ruation)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青年腰腿痛中比例很高,轻的给他们造成痛苦,重的让他们丧失劳动能力。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用西药对症治疗,但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中药内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体现了中药“简、便、廉、验”的特色,笔者于2005年以来运用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观察的1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17-62岁,病程1个月-3年,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20-64岁;病程1个月-2.5年。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均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高(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椎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50例患者全部内服独活寄生汤,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症状加减,基本方药如下:独活9g,寄生6g,牛膝6g,细辛3g;秦艽6g,茯苓6g,肉桂心6g,防风6g,川芎6g,人参6g,甘草6g,当归6g,芍药6g,地黄6g;疼痛重者加白花蛇5g,地龙12g,红花10g,寒甚加麻黄10g,桂枝12g,湿盛加防己10g,若正虚不甚者去地黄、人参等,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2次,15日为一疗程,视病情轻重可服1-2个疗程。 2.2对照组双氯灭痛25mg,每日3次,布洛芬0.2g,每日3次,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连服15日,15日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痛、腿痛消失,直腿抬高大于70°,恢复工作能力;好转:腰腿痛程度减轻,腰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结果治疗组50例中,治愈31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 4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50岁,反复腰腿痛5年,加重1个月。患者5年前因工作劳累久坐后出现腰酸、腰痛,伴左下肢麻木、无力,以足背、小腿外下侧麻木为明显。曾在外院行CT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经治疗好转。但遇疲劳、天气变化等易诱发上述症状加重。入院前,患者到室外活动,弯腰时感到腰部“咔嚓”响声,同时觉得腰部疼痛难忍,并向左下肢放射,以致行走不便,上下楼梯困难,遂由家人陪扶来诊。查腰部板平,腰两侧肌肉紧张,L4/5椎间隙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左)15°(+),加强试验阳性,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细。CT报L4/5椎间盘突出。中药拟以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化裁:独活9g,寄生6g,杜仲6g,牛膝6g,细辛3g;秦艽6g,桂枝10g,茯苓6g,川芎6g,甘草6g,当归6g,芍药6g,防风6g,地黄6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服。服7剂后病情明显好转,继续服药,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5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邻近破裂椎间盘产生的化学物质给神经根带来化学及自体免疫刺激使之产生水肿及炎性反应,这种状态扰乱了肌肉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造成缺氧及代谢性刺激物的堆积,加强了肌肉的持续性收缩直至痉挛,进而疼痛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必须尽快地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性充血,防止发生神经根的炎性粘连。 祖国医学无此病名,结合临床表现应属于“腰痛”、“痹证”。《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