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腰背肌筋膜炎按摩治疗 病因1、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急性外伤史,腰背肌肉、筋膜受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迁延日久所致。2、不少患者虽没有明显急性外伤史,但因长时间坐班而少活动,或工作姿势不良,长期处于单一的特定姿势,或工作紧张,持续性负重,过度劳累,天长日久形成慢性劳损。 3、寒冷潮湿是诱因,或盛夏贪凉,露卧当风,或剧烈活动后,迫不及待地吹风、冲淋,或长期从事水下,野外作业,或冒雨涉水,处所阴暗潮湿,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不慎衣着等等,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严重影响肌肉筋膜的营养和代谢,积年累月,引起肌纤维变性。4、与患者体弱,免疫功能不强有关,或腰骶椎先天变异(畸形)所致,也常与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增生)交织在一起。症状腰背肌筋膜炎易发于筋膜、腱鞘、韧带、骨膜、肌肉起止点等处。背部好发于背部菱形区域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的肌性组织及筋膜组织。腰部好发于腰背筋膜、棘上和棘间韧带、骶部及髂后上棘旁,髂嵴及横突尖端等肌筋膜附着处。该病疼痛有隐痛,或酸痛不舒,腰背板结,沉重、乏力。局部皮肤麻木、粗糙或僵硬,感觉较迟钝,并有广泛的压痛点。有的患者自己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有的不能明确地指出疼痛位置。疼痛有牵引性反射传导现象,有的背部疼痛反射前胸胸廓,有的反射到臀腿部。腰背肌长期紧张痉挛,病变部位按之较硬,并有颗粒型、条索样或块状等多形态的痛性结节。不少患者起病较突然,有的夜间翻身困难,凌晨3-4时疼痛加重,在变换体位,或按摩、捶击患部后,疼痛可减轻。有的晨起后疼痛加重,稍加活动,疼痛也能缓解。有的白天疼痛轻微,傍晚加重。有的参与劳动不受影响,过劳后症状加重。有的阴雨天病重,遇到温暖病情减轻,按摩后普遍感到轻松舒适。该病除过分劳累、疲劳外,抑郁、受惊及受挫折时病情也会加剧。治则:疏筋活血,温经通络,解除挛缩,化瘀止痛。取穴:肾俞、肝俞、脾俞、腰阳关、足三里、膈俞、筋缩、夹脊、肩井、八髎以及病变局部压痛点(阿是穴)。手法:揉、压、拨、拿、搓、叩等。操作顺序:1、患者俯卧,术者用掌或大小鱼际,以轻缓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做揉、搓、推、摩等法,约五分钟,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2、用叠掌或掌根以稍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揉按约三分钟,使局部肌肉充分放松。3、点按局部穴位压痛点(阿是穴),每穴约两分钟,以通畅气血,缓解疼痛。4、用拇指或背关节,以较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反复拨、按、推、捋约五分钟。对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阳性反应物,可作为重点施治,顺着肌筋的循环方向,左右拨动,来回按揉,上下推捋,以理顺肌筋,消除瘀滞。5、双手拇、食、中三指提拿、弹拨肌筋三至五遍,可起到剥离粘连,缓解痉挛之效。6、用掌摩、揉、搓,双空拳来回叩击病变部位约五分钟,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麻木,挛缩等症状。以上治疗方法,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加减,灵活运用。体会1、腰背肌筋膜炎非骨质性病变,属软组织风湿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肌痹。腰背肌筋对人体动静态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担负着不同程度支持力学负荷,若无腰背肌筋的参与,脊椎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腰背肌筋膜是协助肌肉产生动力的结构,具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寒冷、潮湿和劳损所引起的肌筋长期紧张痉挛,血供不足,营养和代谢障碍,肌纤维性变、增厚、挛缩,这是腰背肌筋膜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正气偏虚,腠理空疏,或素体虚弱,劳逸不当,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抓住病变本质和病机发展的关键,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2、腰背肌筋膜炎属无菌性炎症,根据经络学说经筋理论,它属筋病,病在经筋。经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结构。经筋病征多表现为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等组织在感觉、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灵枢﹒经筋》篇说:经筋之病,寒则筋急……临床所见,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症状便是寒则筋急的表现。《素问o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该病传变途径是先皮毛、腠理,后络脉、经脉,即外邪从表浅的皮部和经脉之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入体内。如果皮部卫外功能坚实,外邪就不能得逞。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o血气形志》篇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因此,首选按摩治疗该病是无可置疑的。3、以痛为俞和相宜的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两千多年前的《灵枢o经筋》篇对经筋病征就提出了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以痛为俞,即泛指病变之所在,又包含局部取穴的意思。换句话说,哪里疼痛,就在哪里取穴,痛点即病位,病位即穴位。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