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风俗通义通假现象研究    孟心1王玲娟2摘要:文章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力图探究《风俗通义》通假字的语音关系,笔者通过梳理、查证、认定等大量考据工作,最后从训诂角度认定了全书59个音同音近借用通假字,同时进行了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韵皆近四个大类的分析,从而全面展示《风俗通义》的通假面貌。    关键词:《风俗通义》;通假现象;音近音同借用   “《风俗通义》,隋书经籍志入之杂家”①,内容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记述了许多有关东汉社会风俗的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生活状况、民风习俗、用语习惯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学界就这部专书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从文体特点及其篇目设置论述的《风俗通义》(下文均简称《风》)文学意义②;   从志人、志怪小说入手突显的《风》的文学价值③;从西方叙述理论的角度讨论《风》中的“小说”因素,探讨了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④;从史学角度讨论成书和作者生平。⑤综上,关于《风》的研究虽众,但从“小学”角度,从语音关系切入,探讨书中音同音近的通假用字现象尚属罕见。   一、《风俗通义》通假字界定标准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⑥从“依声托事”我们可知,本字和借用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是通假的重要依托。   但一般认为,许慎所说的是本无其字之假借,造字时的假借,与本有其字之通假用字时的假借并不相同。   目前学界对通假字的定义大致有四种:第一,把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合并在假借的范畴之中,以张世禄为代表;第二,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作通用,本无其字的假借仍称假借,两者合称通假,以王力为标志;第三,把本无其字的假借仍称作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为通假,这是现今古汉语学界常用的定义;第四种,把本无其字的假借仍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为通假,且两者又合称假借,以《辞海》为代表。据学者们大量的文章和讨论发现,多数人倾向于认同第三种和第四种定义。   清代以前,大多数学者均采用“因声求义”原则,即借音标字。但当时音韵学的发展有其本身的局限,尤其对上古音的研究又比较有限,因此在实践中还有些许不足。“因声求义”不仅成了一种思路,也为判定通假提供了极强的理论基础。新中国建立后,王力提出了判定通假的原则:“可见假借字必须是同音字,至少也要是声音十分相近的字。这是假借字的原则,也是所谓古音通假的原则。……有时候,二字虽然读音相近,甚至相同,但是没有其他证据,单凭语音方面的.近似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⑦王力认为除语音之外,还应该有一些规则来判定通假字。   赵振铎对通假原则作了进一步补充:“通假字条件:1.两字同时并存:2.两字音同音近;3.要有足够的证据。”⑧汪耀楠《注释学纲要》认为二字通假不仅要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声音上相同或相近,还要求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关联。学者王宁、陆宗达对于通假字作了如下界定:“同源通假字与同音借用通假字从用字角度说,都是不写本字而写另一个字形,有人曾合称‘通假字’。”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源通假字,即:“新词因词义引申而派生后,便孳乳出相应的新字,即孳乳字。如:‘风’与‘讽’通用。”②亦有学者认为同源通假字因性质不同于音同音近借用的情况,而不应作通假字。本文因重在考究通假字间语音关系,故不将同源通假字统计入内。   总的来说,各家说法可以归结到四个主要方面,即音同原则、共时原则、社会性原则和意义无关联原则。本文同意学界的第三种定义,同时根据上述四大原则,结合汉代字书《说文解字》③和现代学者整理编纂的《古汉语通假字字典》④,来认定《风》一书中的通假字。经详细统计,《风》一书共有通假字59字(除重文、佚文)。特别说明,本文选用的《风俗通义校注》((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作为研究的文本材料,另本文中所有表格反切注音和声钮、韵部均由《说文解字》(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和《古汉语通假字字典》(马天祥,萧嘉祉.古汉语通假字字典[M].陕西:陕西教育人民出版社,1991.)一一查证,从通假字与本字的意义角度进行论证,方才收录。   二、《风俗通义》通假字类型考析笔者根据《风》中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的语音关系,将《风俗通义》的通假现象分为四个大类,其中声韵皆同37个;声同韵近13个;声近韵同3个;声韵皆近的6个。特别指出,声调原本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