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中小规模中等职校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 一、现状 1、社会家庭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 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很多学生家长重普高,轻职高,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十分普遍,读普高,考名校仍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执着追求,不少家长宁可花巨资到重点高中或者民办高中就读而不愿到职中学习。而读职高,学技术则就成了“行为习惯差、文化基础差”的“双差”学生的无奈选择。 2、生源素质差,教学管理难度大 由于招生困难,中小规模职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职中,一切“照单全收”。生源入口上没有选择余地,致使生源整体素质降低,给教学和管理上带来诸多新的困难。 3、教学资源不足,缺乏吸引力 在中小规模职校中,学校基础能力发展几乎停滞,一些中职学校很少得到国家或者地方专项资金的支持,办学条件与城市职中相比形成极大反差,学校资金的缺乏,学生实习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极大影响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质量。 4、生源数量少,招生秩序乱 由于生源减少,每年的六月底便是各职业中学的生死大战,各个学校为了生源,甚至使出非法招数,招生成本大大增加,致使中职招生秩序混乱,让家长和学生真假难辩,造成一部分生源的盲目外流,既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又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声誉。 5、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规模职校毕业生由于行业、专业、传统观念等因素限制,其出路相对较窄,就业难度较大,有的即使得到了就业安置,但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造成了学生丧失就读中小规模职校的兴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小规模职校的信誉度,出口不畅,进口不旺,正是由于中小规模职校毕业生就业相对较难,使得中小规模职校载运转上出现了恶性循环。 二、机遇 国家教育部门正在加大投入资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用政策和资金来扶持职业教育,用媒体来宣传职业教育。江苏省部分职能部门正在对职业学校进行星级评估,对达不到三星级要求的学校将来要实行“撤、停、转、并”等一系列的措施,将不符合办学条件的非法办学机构筛掉,使得中职教育秩序得到宏观调控,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化的整合,客观上给中小规模职业学校带来了喜人的前景。 在这种大好前景下,中小规模职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彻底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改革。 三、对策 1、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组成的教学结构和运作模式组成。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能满足不同个体需求可供选择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课程进行重组,实现知识的整合。 2、分级教学,个性培养 职业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等,采用分级教学的目的是按照学生的不同基础使其都能得到提高。学校不是工厂,不能奢望把任何基础的学生都培养到某一个统一的水准,只要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的提高,注重个性培养,使学生能确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便是成功的教育。因此,职业学校的分级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对厌学或者偏科的学生,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增添专项实用技术来弥补。 3、教育教学实行学分制弹性教育 学分制弹性教育是讨论职业学校改革问题中经常涉及的问题之一,学分制弹性教育的实行能够打破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修满专业学分和素质学分即可毕业,不受传统的三年所制,实施学分制弹性教育还应考虑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弹性问题,大力倡导“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学分制弹性教育是中小规模职校创新教育思想、提高优势的可行办法之一。 4、结合本校特点走联合办学之路 随着职业教育结构改革的发展,中小规模职校因受到自身条件影响,必须走校校合作、校企联姻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小规模职校实训资源匮乏的实际问题,而且为学校的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这对中小规模职校的发展和前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的宏观管理制度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效率。职业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制定规范,完善制度。中小规模的职校领导要多外出学习,努力开拓思维,共同研究一套“因地制宜”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使专家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发挥行业、企业单位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