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No.3,2021 HuxiangForumGeneralNo.198 社会治理 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变迁与重塑 —以H省L市“屋场会”为例 刘箴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乡村治理能否有效运行与乡村的内聚程度和结构功能紧密相连,乡村治理共 同体建设应当看作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机制。我国村庄共同体经历了“道义型共同体一强 制互惠型共同体一有限互惠型共同体一共同体衰败”的嫗变历程,也出现了关系网络陌 生化、公共价值虚无化、村治主体空心化、乡村治权微弱化、乡村治理内卷化的“共同 体困境”。通过对H省L市“屋场会”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的考察,提出坚持党建引 领、打造公共空间、重构村治主体、培育公共精神、完善技术支撑来重塑乡村治理义务 互惠型共同体,从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关键词:乡村治理共同体;共同体变迁;共同体困境;屋场会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3-0106-14 一、问题的提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 同体,是打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最后_公里”的关键举措。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础在基层,基层治理的短板在乡村,乡村治理能否有效运行与乡村的内聚程度和结构 功能紧密相连,乡村治理共同体重塑应当看做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21-01-20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湖南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15JD37);2020年湖南省委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创新工程科研重点立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 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KY02)o 作者简介:刘箴,女,湖南湘潭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国家安全。 106 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主导推进的大规模快速城镇化,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动 力。然而这是一种“城市本位”的城镇化,农民、农业、农村都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 了巨大贡献,其实质是“农村支持城市”道路的另一种延续。党和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 略以来,各地纷纷致力于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 从空间规划出发,改变乡村的外部形态;另一方面,在反思以往“城市本位”道路的基 础上,由“自下而上”的资源哺育转变为“自上而下”大规模的资源下乡,开启城市反 哺农村之路。然而新的治理难题也随之产生,一些地方由于过分重视技术性治理,致使 制度协调机制弱化,治理出现内卷化、碎片化现象;而另一些地方过度借鉴其他地区乡 村治理经验,忽略村情民意等社会基础,反而不能提高治理绩效。这存在一个基本的悖论: 一些乡村着力于构建乡村治理制度,但收效甚微,甚至恶化,即精细化的治理制度与治 理有效性之间的张力愈益凸显皿。反思当前“乡村治理失灵”,其主要难题在于乡村治 理共同体的衰败导致乡村内部凝聚力不足、村民归属感下降、村治结构离散、村治主体 功能弱化等问题。“凋敝的农村”该往何处去?如何重塑乡村治理共同体,释放治理活力? 这已经成为我们现阶段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视角 (—)文献回顾 当前学界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自主式治理,主要从发挥村民 自治的作用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如陈阵等认为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是实现自治的首 要条件,提出由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三方构成的农村主体力量在选举中进行博 弈效果最佳⑵。二是嵌入式治理,主要对乡村治理的实践机制进行考察。诸多学者把握 到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如袁方成等认为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党建引领、组 织嵌入和要素整合等途径嵌入乡村社会,实现了治理动力的内生、治理功能的强化和治 理模式的优化叫三是吸纳式治理,主要围绕乡村吸纳的乡贤以及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 发挥作用进行探讨。如张兴宇等认为新乡贤主要依托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的互动调适来 重塑农村社区的关系结构和社会网络,其与农村社区往往呈现出“强关系”“弱关系” 并置的关系状态[4]o 无论是“自主式治理”“嵌入式治理”还是“吸纳式治理”,关于社会治理转型过 程以及社会力量勃兴的观点都是基于国家一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我国学者对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阶段的转变。一是将国家与社会看作二元对立的关系组合,非 此即彼,往往处于对抗状态。受此国家一社会二元对立说影响,产生了两种社会治理模式。 一种是行政模式,村委会行政色彩浓厚,作为自治组织的村承接了大量乡(街道)的“政 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