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这样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构建自己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们一道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 一、正确定位师生关系位。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纯粹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产生了困惑,认为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则就是配角,课堂上,不敢多讲,唯恐有占据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之嫌;不敢评论,生怕有压制学生个性发展之过。整个课堂教学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失去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像没有了岸的约束,河流就会肆意泛滥,课堂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但也不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既要让课堂教学这河水滚滚向前,但又不能让它冲出堤岸。只有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平等面对学生,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平等”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富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二、发挥激励作用,有效调动学习主体。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事实也证明,在一堂课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老师吝啬表扬,那么,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有多高,反之只要给予了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与表扬,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热情,那么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非常得高,时间会悄悄的在他们身边快乐流走,而不会给他们留下“老牛拖破车”的感觉,广大教师也领会了这一精神。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鼓励却慢慢地变了味,不分对象,不分是非,方式单一,但学生答完一个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就是“太好了”、“真了不起”、“你真棒”、“掌声鼓励”这些非常形式化的语言,难道所有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鼓励吗? 其实,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三、根据课文需要创设有效情境。 学生的智慧进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一言以蔽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激活学生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学,主动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考虑怎样创设情境,披文如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上课伊始,运用下雪动画再现情境,播放北风来了,动植物的各种变化的动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另外,利用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兴趣,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美感,往往令人心驰神往,电影往往在情节关键处配以音乐或插曲,就是因为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木兰从军》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花木兰为两个“家”分忧的事,一次为国家,一次为自己的小家。我表扬后学生后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