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5664041A(43)申请公布日2016.06.15(21)申请号201610109768.1(22)申请日2016.02.28(71)申请人彭小虎地址116000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东方路202-13善古堂中医骨科(72)发明人彭小虎(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红福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25代理人陈月福(51)Int.Cl.A61K36/9066(2006.01)A61P29/00(2006.01)A61P19/02(2006.01)A61P19/08(2006.01)A61K31/045(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3页(54)发明名称一种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57)摘要一种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羌活28~32克;三七18~22克;独活18~22克;川芎18~22克;生川乌14~18克;生草乌14~18克;红花8~12克;威灵仙8~12克;附子8~12克;秦艽8~12克;肉桂8~12克;防己8~12克;骨碎补8~12克;苏木8~12克;白芷6~10克;牛膝6~10克;姜黄6~10克;追地风14~16克;透骨草14~16克;老鹤草8~12克;千年健14~16克;苍术14~16克。CN105664041ACN105664041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羌活28~32克;三七18~22克;独活18~22克;川芎18~22克;生川乌14~18克;生草乌14~18克;红花8~12克;威灵仙8~12克;附子8~12克;秦艽8~12克;肉桂8~12克;防已8~12克;骨碎补8~12克;苏木8~12克;白芷6~10克;牛膝6~10克;姜黄6~10克;追地风14~16克;透骨草14~16克;老鹤草8~12克;千年健14~16克;苍术14~16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各原料药的重量配比为:羌活30克;三七20克;独活20克;川芎20克;生川乌16克;生草乌16克;红花10克;威灵仙10克;附子10克;秦艽10克;肉桂10克;防已10克;骨碎补10克;苏木10克;白芷8克;牛膝8克;姜黄8克;追地风15克;透骨草15克;老鹤草10克;千年健15克;苍术15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原料粉碎至40~60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加入药学上常规辅料制成临床可接受的敷剂、丸剂、片剂或胶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为:利用外用辅剂作为药引,将外用辅剂加入到由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组成的药包中,然后将上述的药包直接敷用在病灶部位,所述外用辅剂由如下重量比的成分混合密闭浸泡30天以上制成:60~70度白酒5000克、川芎290~310克、冰片190~210克、透骨草190~210克、藏红花45~55克。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白酒可以通过纯粮食酿造或用医用酒精勾兑而成。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每个药包按照首次倒入外用辅助剂70-80毫升,以后每次倒入15-20毫升的比例,然后将上述的药包直接敷用在病灶部位,透皮、透肉、透骨靶向给药直达病灶,让病灶部位达到理想的药物浓度,三个月为一个疗程,通常两个疗程为一个周期,可依据患者症状的轻重调节用药时间和剂量。2CN105664041A说明书1/13页一种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技术领域[0001]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散寒除湿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应用领域,特别适用于寒痹、湿痹混合型的骨关节疾病。背景技术[0002]痹症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0003]痹症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0004]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0005]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0006]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