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长该怎么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乐观是一种美好的品格,父母应协助孩子营造追求快乐的环境,培养乐观的性格。小编带来的家长该怎么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家长该怎么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现在的好多孩子越来越玻璃心了,家长们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那么最根本就得先培养出这个乐观的孩子。2018年1月7日,南昌市师大附中一名高中生从住宅小区顶楼24层坠落,结束了他年仅15岁的生命。事发前死者曾在QQ说说中发布一条疑似“遗书”的信息,如下:这是一条定时说说,当你们看到这条说说的时候,你们大概再也见不到我了,这大概是我为数不多不带滑稽的说说。我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少欢笑,但我却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再见了,这个世界,希望我逝去之后,不要有人为我哭泣。我希望你们能继续欢乐的走下去,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而就在这个孩子头七祭日,孩子的父亲也跳楼身亡。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大的灾难。而现在,每年都会有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在网上输入学生自杀关键词,信息结果就会有千百万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越来越不快乐,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抑郁症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来看,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有超过3亿名患者。抑郁症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中挑战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尤其是,长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疾患。患者可能会受极大影响,在工作中以及在学校和家中表现不佳。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每年有近80万人因自杀死亡。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可是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专家孙云晓说:“乐观的孩子人生才会充满希望,而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教会孩子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面对压力、面对挫折。孩子的悲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习来的,是从父母、教师以及大众传播那里习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既然悲观是学习到的,那么同样乐观的态度也可以学习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说:“教导孩子乐观的态度是教他学会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你要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不要消极的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改变归因风格即解释方式我们对一件事情或行为进行解释,找到其原因的过程即归因。乐观的孩子总是能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释生活,他们会从局部的、暂时性的、外部的原因去解释自己遇到的挫折。而悲观的孩子总会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以一种消极悲观的心态去解释生活,他们会从整体的、稳定性的、内部的原因去解释自己面临的压力挫折。比如说,当孩子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没考及格,乐观的孩子就会认为:这一次期末数学成绩我没有考好,是因为自己没有复习好;但是悲观的孩子会认为,我真的是学不会数学,我数学能力不行。归因方式不同,导致他们以后的行为也会不同。乐观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复习好,他就会继续努力学习,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而悲观的孩子就认为是自己数学能力不好,进而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无助感,感觉自己怎么学习都会学习不好,甚至就会放弃学习数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映射。如果父母生活中是用整体性、稳定性、内部的原因去解释信息时,那么孩子也会习得这种消极的归因风格。如果孩子数学没考好,你对孩子说:“你爸妈当年数学也不好,看来你也一样,遗传的改变不了。”或者说:“怎么这么笨呢,这数学多简单,你竟然都不及格。”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让孩子认为是自己能力的原因,无法改变,甚至也会蔓延到自己其他各方面都不行,让他产生一种绝望感。所以父母在解释信息时更要谨慎归因风格。而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你看你之前不都是学习的很好吗?你就这一次没考好,是暂时性的,继续努力下一次就一定能考好了。”“考试之前你生病了,精神状态不好,考试没发挥好也很正常,我们以后也注意多锻炼身体,下次就会更好了。”父母以一种乐观型归因方式帮孩子找出数学没考好的原因,是暂时性的、外部的可以改变的,孩子也会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在不好的局面,他应该要继续好好学习。逐渐地,孩子学会用乐观的归因方式来解释他以后遇到的挫折或问题。乐观ABCDE法则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认知ABCDE法则,指出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其实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对事情产生的信念的解释所致。A即所谓的刺激事件,比如被老师批评了。B即对事件A产生的解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被老师批评确实因为自己这次做错了,有的却认为老师就是讨厌自己。C即对事件A产生的情绪或行为,比如被批评后学生情绪低落,以后对于老师有种抵触感甚至不能好好学习,而有的孩子不会受太大情绪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