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 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 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中,真相往往在最初就被掩盖,公众沉浸在意见的交锋过程中。 经过话语博弈,真相才展现于公众。可以说,“后真相”已经成为当代互联网社会中一个约 定俗成的话语框架。在“后真相”时代下,传统媒体遭遇了哪些困局?又该如何突围?后真相 引发的情绪先行、真相在后的舆论格局该如何规避? “后真相”已经被牛津词典列为2016年年度词汇,牛津词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 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够影响民意。”相较于意见和观点的随意性来说,事件 本身或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人们能够通过情绪和意见建立彼此的信 任,2016年8月,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纽约时报》刊发的评论文章中说到,传统媒 体孜孜追求的事实、真实已经失去了意义,业界已经进入了强调观点情绪和意见的后真相时 代。 值得注意的是,后真相并不是代表真相的缺席,而是指真相的到来比以往要来得更艰难 崎岖一些,人们对真相的追求态度也更为平淡,相反那些带有情绪化表达的观点更容易被人 接受。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发展,去中心化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思想深入人心。相较于社 交媒体,大众媒体的时效性滞后,导致人们开始主动追求对真相和事件缘由的探索。在碎片化 信息时代,算法机制填补了认知的空白,凭借精准推送和对个人兴趣爱好的把握,主动将信息 推送至目标更为明确的群体之中,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集合在一个网络社群之中。 信息茧房的围困使得人们在庞杂的信息洪流中,只能看见自已感兴趣的话题和角度。网 络用户在重复性的相似兴趣投放中或有相同观点的网络社群中逐渐内卷,更难以接受其他观 念,在观念的“过滤气泡”中走向极端,让真相的传递更难以到达。 在物理空间领域,人们无法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每个事件的流动之中,借由传统媒体的报 道和权威式解读能够弥补受众的“不在场”。然而当新闻反转、虛假新闻等事件频发,人们 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抗拒,信任度下降。受众往往会被流言、谣言、假新闻等迷惑。 而在情绪先行的谣言、假新闻机制中,骇人听闻的情绪化表达成为“出圈”“流量”的 工具。例如利益至上,唯流量论的“标题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本表达,更加助长情绪化 的观点表达。同时,浅层次的碎片阅读给情绪性极强的观点留出了空间,不在意逻辑,不在意 理智的表达思维鞭挞着事件襄挟着若干“来路不明”的观点前行,人们在简单认识事件样貌 后,就急着用相关的情绪或印象加以评判,让理智的声音来不及走在真相之前。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容易被无门槛、易操作、煽动情绪的低质量内容填 满,真相自然被这个快速、简易和鱼龙混杂的流程抛却在外。近年来,对于新闻反转再反转, 谣言、虛假新闻,人们早已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但是在无数次的反转与情绪狂潮的侵蚀下, 消弭的是公众对新闻传播主体和维持社会健康公序的信任度。 传统媒体应当在信息冗杂的情况下给予专业的建议和疏导,更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发 挥传统媒体应有的新闻伦理道德作用。在目前的传播机制下,许多以自媒体为主的内容生产 者和传播者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采编能力。专业的新闻传播机构能够在深度报道、调查性新 闻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填补后真相时代下情绪在前,理智缺位的空白,利用深度报道来引 导和教育人们理智思考。 借鉴一些西方经验,西方新闻界建立的“事实核查机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致力于核 实公众人物的言论和相关报道,日渐成为辨别虚假新闻和监督公众人物的有力监督工具。 一是在新闻生产中公开新闻来源并将一切利益团体囊括进来;二是“参与的透明性”, 公众应对新闻生产有所贡献,鼓励公众参与到新闻制作,用于矫正和对抗新闻生产者的主观 偏见和立场。 由于受众触网率和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同,互联网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受众的情绪容 易被别有用心的造谣者煽动利用,搅浑互联网健康生态。作为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受众 有责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和批判能力。 社交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承载体,填补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空白。后 真相时,代下的情感更容易被人控制和利用,社交媒体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是没有身份限 制的,随时随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