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献阅读综述报告 作者姓名:张莉 导师姓名:赵义泉教授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培养院系:高等教育研究所 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初中生精神需求的现状,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实现着从幼稚到成熟,从学校到社会,从理想到现实等种种适应和过渡,这些急剧的变化使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精神需求上。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并且编制了初中生精神需求问卷。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精神需求的历史发展和相关理论,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包括专业书籍、期刊、会议资料等,还有自己在书店买的相关书籍。另外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网上数字图书馆,从上面下载很多与论文有关的期刊,包括前人的重要研究和最新研究成果,大大方便了文献的阅读,从众搜取对本文写作有利的资料。图书馆网站提供的中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万方等等,外文数据库有ERIC。这种方法使用便利,但是信息量较大,需要进行适当的删减,选择有利于论文研究的资料。文献资料主要分为专著、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 通过文献阅读,整理我国、西方近现代对学生精神需求研究的资料,对学生精神需求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梳理。在近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中,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学设计等分支学科的发展,研究者们对精神需求的认识、利用和满足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一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徐英俊写的《教学设计》、乌美娜著的《教学设计》中都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在教育技术学中也有这样的文章,如《现代教学技术教程》、《教育技术学导论》。 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尊重学生的需求”已日渐成为学校教育者的共识。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个性和天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编写教材时,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情感体验和交往等精神需求。 张华(2005)把学生需求不能被满足的原因归结为泰勒的课程论、凯洛夫教育学以及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认识论。并提出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建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寻找“教育的意义”。由此,学生的精神需求引起了教育家的广泛关注。 谭斌(2005)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学生的精神需求:人的需要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依照本能的想要。谭斌(2006)又指出,从认识论上,学生需要是社会的、理性的,不是孩子自发的我想要,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的产物,学生的需要是在学校里表达和满足的,比较正式、严肃。 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最开始对学生需求的研究多数是从思想政治、学生管理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如邹放鸣、孟昭春(1994)研究学生需要与教育导向问题,王伟(2000)提出要找出学生需要与学校需要的最佳结合点,认为思想教育要提高效果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从200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的研究明显增多,如钟小完(2003)提出“新型的课堂学生需要什么”,李晓华(2004)“关注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要”,李树榕、石砾(2004)也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课程改革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性,从学生需求出发。自2007年以来对学生需求的关注显著增多,有不少学者从教材、德育等方面对学生需求加以论述,同时也对学生需求的进行了实证研究。 我国一些学者对学生精神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王伟(2000)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对文化艺术、道德、创造和实现理想等精神需求。肖川(2004)认为,学生的精神需求有探究的需求、获得新的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求、承担责任的需求。柯于亮(2006)在这一基础上指出学生还有满足自主选择以及合作沟通的需求。也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精神需求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情绪安全感、趣味性、自信心、归属感、权力和自由。 随着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本主义课程理论逐渐兴起。它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课程的教育价值不是别的,就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随着人本主义的不断发展,需求问题日益被高度重视。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needhierarchytheory),他的理论基于两个假设:第一,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第二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