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开发》课程建设方案 《PythonWeb开发》是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课程,是软 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Python程序关于Web开发的进阶课 程,本课程涉及Django框架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路由系统、模型、 模板、视图、后台管理系统和实战项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 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Django框架的基础知识,具备独立使用Django 框架开发Web项目的能力。 为此,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加强课程建设,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是组建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目前本课程教学团队为3人,全部是 硕士以上学位,其中软件技术专业2人,计算机网络专业1人;团队 中有副教授2人、讲师1人。由于本课程是新开课程,我们已经编制 了课程标准和教案,并正在筹备线上资源建设。同时,本课程教学团 队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根据高职大学生特点探索并实施了项目驱动教 学法、分组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等,编写了《Python编程基 础实验指导书》,并在校内使用。 二、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方案,结合本课程建设基础, 拟在三年内按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打造该课程,争取申请院级以上精 品课程。到2024年底,课程团队人数增至4人,团队成员结构更加 合理,团队成员教学与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不少 1 3人;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以微课、视频等为主的动态资源超过资 源总数的30%;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所有教师均实施线上线下相 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一)课程标准制定 通过行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依据校企共建的原则,由专业老 师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使课程教学目标符合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需求,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本课程教材为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为 了让教材更适应本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我们对教材提供的课件进行了 优化和修订,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课程实验,教学团队编写了《Python Web项目开发实验指导书》。同时,教学团队对本课程的教学视频、 PPT、教案、项目案例、试题等教学资源,按照国家级精品开放在线 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优化和丰富线上教学资源。 (三)教学团队组建与培养 为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顺利建设教学 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特组建了本课程的教学团队。首先,团队成员 通过集体备课、互听互评、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来探讨教学方法、 分析重难点、交流教学经验、组织业务学习。其次,创造机会让教学 团队成员参加国家、省、市和校际之间的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参加各 级各类的学术研讨。再次,推进教学团队成员申报各级各类教科研项 2 通过教科研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第四, 鼓励教学团队成员在职进修,通过短期培训、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等, 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PythonWeb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PythonWeb 项目开发的方法,掌握Django框架的使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开发Web项目,所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课程实训教 学环节: 1、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本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指导书,实验指 导书要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工作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 能力和工匠精神;实训过程就是项目开发的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项 目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 2、精讲多练,增加课内和课外上机实训学时,使学生在实践中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课内外专题研讨。就大多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组织 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进行专门讨论,教师进行全程指导。 4、课内外教学演练。就《PythonWeb开发》课程中的一些经 典项目案例,通过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完成编程、调试,任课教师全 程指导,由师生共同进行评议。其结果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记入 总成绩当中。 (五)教学改革 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 3 个项目对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采用 循环渐进式,项目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课程内 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价值观的教育,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 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和思政主题来进行,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 线索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运用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这 主要包括:在教材中,加入项目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设计实践性较 强的练习题、思考题等。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课程思政元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倡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