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 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曾先后任泉 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绍熙五年(1194 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但仅40 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 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 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 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 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即使在为 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 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 显著成效。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 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 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知潭州时,除热 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 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 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 门书。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 内、外两篇。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 国封建时代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当然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 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 《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 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四书》之名,从此 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 《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 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 他的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朱 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121卷,《朱子语类》140卷。主要教育著作有《大 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 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 “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①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 义、礼、智之理而已。”②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具体内含是“仁、 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 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 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②《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义理之性”或“道心”),是“专指理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 美无缺;所谓“气质之性”(又称“人心”),“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就是说它是禀受“理” 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 恶。如果所禀之“气”是“极清且纯者”,那么“气与理一”,“理”在“清气”中,就好比 宝珠在清水里,光泽透彻明亮;反之,如果所禀之“气”是浑浊的,则“理”在“浊气”中, 就好比宝珠在浊水中,看不到宝珠的光泽。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 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下功夫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干净,恢复宝 珠原有的光泽一样。他说《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他还进一步 指出,要“明明德”,就必须“复尽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