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523195A(43)申请公布日2017.12.29(21)申请号201710918225.9(22)申请日2017.09.30(71)申请人镇江泽枫霖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地址212000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南徐大道101号(72)发明人吴江陈秀兰(51)Int.Cl.C09D163/00(2006.01)C09D7/1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54)发明名称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57)摘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环氧树脂80-100份,乙二醇5-15份,甲醛3-9份,催化剂2-6份,钛白粉20-30份,消散剂5-15份,膨润土50-70份,成份简单,配置方便,成本较低,无危害,耐温性能好,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避免物体表面产生融化的现象,有效的保护了整体的美观性能,更能满足厂家的需求。CN107523195ACN107523195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特征为,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环氧树脂80-100份乙二醇5-15份甲醛3-9份催化剂2-6份钛白粉20-30份消散剂5-15份膨润土50-70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特征为,优选的,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环氧树脂90份乙二醇10份甲醛6份催化剂4份钛白粉25份消散剂10份膨润土60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特征为,所述的环氧树脂、钛白粉与膨润土的重量分数比为18:5:1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特征为,所述的乙二醇与甲醛的重量分数比为5: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特征为,所述的催化剂与消散剂的重量分数比为2:5。2CN107523195A说明书1/2页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涂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背景技术[0002]涂料,在中国传统名称为油漆。所谓涂料是涂覆在被保护或被装饰的物体表面,并能与被涂物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通常是以树脂、或油、或乳液为主,添加或不添加颜料、填料,添加相应助剂,用有机溶剂或水配制而成的粘稠液体。然而现有的涂料在高温下容易产生融化的现象,影响物体表面的美观,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要。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解决现有的涂料在高温下容易产生融化的现象,影响物体表面的美观,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要的问题。[0004]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环氧树脂80-100份乙二醇5-15份甲醛3-9份催化剂2-6份钛白粉20-30份消散剂5-15份膨润土50-70份。[0005]上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中,优选的,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环氧树脂90份乙二醇10份甲醛6份催化剂4份钛白粉25份消散剂10份膨润土60份。[0006]上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中,所述的环氧树脂、钛白粉与膨润土的重量分数比为18:5:12。[0007]上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中,所述的乙二醇与甲醛的重量分数比为5:3。[0008]上述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中,所述的催化剂与消散剂的重量分数比为2:5。[0009]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成份简单,配置方便,成本较低,无危害,耐温性能好,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避免物体表面产生融化的现象,有效的保护了整体的美观性3CN107523195A说明书2/2页能,更能满足厂家的需求。具体实施方式[0010]实施例1: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环氧树脂80份乙二醇5份甲醛3份催化剂2份钛白粉20份消散剂5份膨润土50份。[0011]实施例2: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环氧树脂90份乙二醇10份甲醛6份催化剂4份钛白粉25份消散剂10份膨润土60份。[0012]实施例3: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其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数计如下:环氧树脂100份乙二醇15份甲醛9份催化剂6份钛白粉30份消散剂15份膨润土70份。[00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耐高温涂料配方,成份简单,配置方便,成本较低,无危害,耐温性能好,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避免物体表面产生融化的现象,有效的保护了整体的美观性能,更能满足厂家的需求。[001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