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以分析李安电影《色戒》为例 杨柳,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杨立川,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摘要】:电影《色戒》自上映以来获得了各界媒体褒贬不一的评价,也成为2007年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本文将这部影片置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延伸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意识形态载体的中国电影,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探索跨文化传播策略,来应对电影业的激烈竞争,而中国电影要取得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必须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实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编码”,在电影传播的文化策略、题材策略、艺术策略以及运作策略上广泛借鉴,大胆创新开创中国电影新局面。 【关键词】:李安《色戒》电影跨文化传播 李安的《色戒》上映以来备受关注,各方评价褒贬不一,成为2007年最受争议的一部电影,对于《色戒》的争议也成为2007年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我觉得这一现象为研究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李安电影和《色戒》 李安生于台北,19岁时考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后来在美国学习电影,取得博士学位。早年的李安拍摄了多部华语影片,其中以“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为主要代表作品,当时他凭借这些影片立足台湾并开始在国际影坛展露锋芒,随后他又开始进军美国市场,以拍摄英文影片为主,借《卧虎藏龙》,李安为大陆观众所熟知,其后的又一部影片——《断背山》给李安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荣誉。 李安生于传统中国,又留学移民到美国,西方思想使他对传统产生怀疑。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编剧本自然要展现这些,并向深处挖掘家庭关系及其人性深处的东西。根据张爱玲原著小说改变的电影《色戒》是李安最新的一部力作,影片完成后,质疑与推崇此起彼伏。以下我将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剧情进行分析。 二、《色戒》剧情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中国人看电影,讲究“戏以载道”,这也是中国电影受众一个显著的民族特点。所以一部电影我们要面对的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在什么立场上来接受和看待电影?这是大多数中国观众面对电影时的文化心理问题。但是这篇论文我不讨论立场如何、兴趣点如何,仅从文化角度来阐释。下面我就电影《色戒》的重要剧情举几例分析: 剧情一:分析麻将戏。影片开始不久就进入了戏份很重的麻将戏描写,而这段麻将戏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对交代角色关系以及刻画角色性格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物心理活动跃然荧幕上,刻画的栩栩如生。这样的剧情对于精通麻将的国人理解起来不是难事,甚至多看几遍还能琢磨到导演匠心独具的情节安排,但是这样一个深具“民族特征”的娱乐如果让不了解麻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国外观众看起来,估计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所以,跨文化传播在这种情境下就很难进行下去。 剧情二:王佳芝的《天涯歌女》。影片中的一个高潮戏份是王佳芝在日式娱乐场所对易先生唱《天涯歌女》,王唱的入情,易听的用心,一首四十年代的中国式流行歌曲让两个人的心贴起来,以至于易最后流泪。这样的剧情安排,也许初看觉得唐突了,但是细究原由,却也入情入理,但是,不懂得中国历史,不明白《天涯歌女》,不深究中国人性格的国外受众就会觉得剧情发展匪夷所思,不得入戏。 剧情三:真实的历史再现。导演李安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自豪的说“如果要看真实的中国四十年代的上海,可以看《色戒》”。事实确是如此,李安不负此言,他以“人类学家”的求证精神和“历史学家”的精准态度去“落实”张爱玲的小说,把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民国史──包括它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像拍纪录片一样写实地纪录下来。 在电影《色戒》,从剧中人物服饰、场景设置到电影音乐、语言,甚至人物性格、情节安排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中国历史中传统而深邃的文化特质,而这些很中国化的东西为影片也增添了意犹未尽和意蕴深长的优美感觉,为李安在国内赢得了美誉。同时,也是这些很中国化的东西为国外受众理解《色戒》制造了重重障碍,让国外媒体将目光更多的锁定在影片的“色”,而忽视了其更精粹的文化,也因此恶评不断。 所以,电影《色戒》在文化定位上的重“本土化”、轻“国际化”倾向,以及在国内外的不同反响给我们研究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策略上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教材,那就是,如何把握电影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如何在中国电影“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中找出一个“契合点”,实行电影“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编码”。这些问题,是我在下面几部分将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三、跨文化传播理论分析 通常情况下,只要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信息接受者属于另一文化的成员时,就会发生跨文化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