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通市第八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任教小学语文 让学生在写作中能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 李建梅联系电话:13815200948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竟逐,百花竟艳,然而因为忽视了对学生的本体性的理性认识,导致学生厌恶、害怕作文,必然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作文教学中应随机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进行巧妙练笔,让学生妙笔生花;侧重鼓励和展现,激发写作动机与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能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 一、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生活的源泉不丰富,作文的泉水就不会叮咚作响。作文的材料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见闻景物都可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但生活又是瞬息万变的,闪光的素材要捕捉,否则就会失之交臂,自己还茫然不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到眼勤、脑勤、手勤。眼勤就是多观察,善于发现小事。脑勤就是经常把看到听到的见闻进行记录、整理。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观察就会成为习惯。通过观察,学生的素材积累多了,联想就越丰富,作文时思路就越宽广,必然就有话可说。 1.在学校生活中捕捉素材 学校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课堂上的师生的交流,激励表扬,课间活动中的嬉戏玩耍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老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引导,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如游戏作文《踩影子》、《钓瓶子》,比赛作文《左手夹豆比赛》、《脚力夹球比赛》、《碰蛋比赛》以及表演类作文《看表演猜成语》、《我演……》等都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大玩了一把,然后下笔成文,学生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2.在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人尝尽酸甜苦辣。对爱观察的学生来说生活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体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所以教师应该动员家长帮助学生捕捉生活素材,开展一些有趣的家庭活动,多进行正面引导,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然后记录下自己的亲身体验。创设了亲情氛围,以为创作提供好的素材。 3.在社会生活中拓宽眼界 农村生活就像一个丰富的生活矿藏,富有情调,富有气息,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素材。所以农村的生活素材广阔得犹如浩瀚的大海,原汁原味,新颖丰富而深深吸引学生的视线。路边五彩缤纷的野花,田野里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细雨中默默耕耘的农民…… 城市生活喧嚣、繁华、绚丽多姿,蕴含着寓意深刻的生活素材。所以城市生活素材能从多个侧面反映社会现象。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聆听大众的语言;用眼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二、进行巧妙练笔,使学生妙笔生花 语文是开放的,综合的,它的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拘泥于教科书,课堂能够生成资源,生活也能生成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有效地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写作搭建平台,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我在实践中感悟到,随文练笔不失为“阅读与习作”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是达成“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随文练笔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往往在十分钟内即可完成。即便是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得像模像样,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自然能使学生作文津津乐道。 1.仿写 仿写是孩子的天性。没有模仿,人类便不会有今天。清人余学成说:“学文之事,可授者规矩方圆,不可授者,心营意造。”我们模仿的是写法,是文章构成的一般形式而不是抄袭。至于“心营意造”则要看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水平,这是模仿不来的。 《莫高窟》这篇课文在构段方式上属于总分总的写法,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教完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来写一写某处景点,由于有例文可以参考,写的难度降低了,所以学生写的热情很高,一些原本比较差的学生也写得不错。下面是一位写作并不突出的学生的文章:南郊公园的植物可多了!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有青翠挺拔的松树宝宝;有生命力强的宝石花和仙人掌;还有像害羞的小姑娘的害羞草。这些植物可真令人匪夷所思呀! 由此可见,仿写可以给学生提供范例,降低学生习作难度,为中下游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2.补写 仔细琢磨,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教材“布白”很多,我们可巧借教材的“布白”,引导学生想象交流,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布白”点激发,产生“不吐不快”之感。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有这么一个片段,当有学生问“饱经风霜”一词的意思时,于老师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训练,他要求学生想一想“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几分钟后,就有人写好了:其中一位学生写道:这位车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