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产教融合视域下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协同 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作者:宋冬萍于霜王英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29期 摘要[]随着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持续快速发展,智能控制技術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契机,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有利于快速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 产业转型升级。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为例,校企协同创新“五教合一, 团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技术模块+X融合”课程体系,探索“校企融合、多元发展”工程 创新实践教学,挖掘“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个性化教学内容,构筑“基础+核心+综合+创 新”实践实训体系,建设“德技并修、产出高效”的教师创新团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9-0061-03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有机结合,教学与产业密切联系,形成相互支持促 进、互惠互利、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 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 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 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 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以产教融合为引领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 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和双高专业群特色发展的“助推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提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 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可 见,高职院校与企业协作育人契合当下国家提倡的产教融合发展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是当今高 职院校的一个改革创新发展方向。 一、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智能控制技术 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中国制造人才白皮书》指出,2020年,中国智能控制系 统产量为11.79万套,市场规模为465.1亿元;2025年,中国智能控制系统产量将达到17.03万 套,市场规模为602.3亿元。考虑特殊情况影响,预测2021—2025年,长三角地区智能控制 系统需求规模将不断扩大,由2020年的180.03亿元增长为2025年的232.74亿元。智能化转 型、智能化设备开发、改造和运行管理等岗位,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制造类复合型、应用 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预计2024年,中国智能化生产线行业人才需求量为9.28万人。《中国 制造2025》中提出,2025年中国将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当前必须着力解决制造业大而不 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 系不完善等问题。这就需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根本,强化校企合作,创建产教融合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双元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 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转型升级。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协同育人就是要协调好参与人才培养的 各方之间的功能和优势,提高合作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由诸多文献资 料和调研分析可知,目前很多校企合作还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企业冷、学校热”,政 府、企业、院校、学生四者关系协调不够充分,配套政策不完善,校企合作的现有办学模式对 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办学体制无法兼顾学校追求的社会利益和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培养出来 的人才不能直接融入企业实际生产等问题。因此,在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及“双高”专业群建设 的背景下,认真思考和探索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 业无缝对接,是院校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所在。 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 步明确了诸多举措,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本文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例,谈一谈校企搭建双元育人平台,协同育人的举措和建设成效。 三、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改革实践 (一)创新“五教合一,团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政行校企”四方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共建专业 和人才培养载体,为专业发展保驾护航。与汇川、华航唯实、博众精工等企业合作,制订现代 学徒“一学生一企业一方案”个性化技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