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学分析 刘彩礼 【摘要】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为政府供给提供了 充分理由。出于对外部性的考虑,公共物品的供给必须兼顾社会成本,这就决 定了单单依靠政府供给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市场和第三部门合作供给才能实 现社会最适。 【关键词】公共物品;政府供给;外部性 一.公共物品 在我们的经济中,大部分物品是在市场中配置的,买者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而付 钱,卖者因为提供这些东西而收钱。这看起来来是天经地义的。对这些物品来 说,价格是引导买者与卖者决策和行为导向的信号,而且这些决策会带来有效 地资源配置。但是,当一些物品可以免费得到时,比如空气,在正常情况下配 置经济中资源的市场力量就不存在了。 上边出现的难题必定是需要进行清晰地界定的。有两个特性是区分二者的根本 标志: 1.该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这里的排他性是指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 使用该物品的特性。2该物品是否具有竞争性。这里的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 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根据这两个特性,我们可以把物品分为四种类型(曼昆的分类方法): 1.私人物品。在消费中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例如一台笔记本电脑。其排他 性表现在,拥有它的人可以阻止别人拥有,简单说来就是你只要拿着不给他就 行了;竞争性表现在,你拥有了这台笔记本,别人可能拥有的笔记本就少了一 台。经济中的大多数物品都属于这样的私人物品。 2.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86年定 义公共物品“是被生产出来,生产者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指出了其非排他 性。1954年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 下的定义为:“每个人消费这样的物品均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1】,指出了其非竞争性。例如街上的路灯。其非排他性表现在所有的人都可 以是路灯的受益方,也即萨缪尔森的提到的“每个人”;其非竞争性表现在一 个人晚上在街上行走中享受到的灯光照明并不会因为别人也在同样使用而减 少。 3.公共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例如河水。沿河的一个小镇引 河水灌溉可能会使下游可用河水的相对减少,这表现为竞争性;但是,一个小 镇可以引水灌溉并不妨害别的小镇也引水灌溉的权利,体现为非排他性。 自然垄断的物品。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例如垄断全球电脑操作 系统的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其排他性表现在其设计之初就向政府申 请了版权,使其拥有排他性地生产和销售Windows的权利。定价权就掌握在微 软自己手中,你必须付钱才能成为Windows用户,而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体现 为无竞争性。 通过分类分析,我们明确了公共物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内涵实质。在概念解析 这块,个人认为已经做的较为清晰了。但转念一想,只有这样一个概念解析定 性距离解决现实问题却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为什么呢?举个例子: 以道路为例。按道路的拥挤程度和收费与否两项来进行概念套用,我们发现, 单纯道路一个词居然适用上边全部的四个概念。 拥挤的收费道路是不折不扣的私人物品,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是公共物品,拥 挤的不收费道路是公共资源,而不拥挤的收费道路又是自然垄断物品。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纯粹的概念在现实背景下落入一个无奈的境地。 出于研究方便,在这里权且把公共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并入公共物品的范 畴之中。 二.公共物品由政府供给的原因 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其政府供给的根源。正是由于公共物品具有的这两种特 性导致了以下结果:一是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无法在市场上体现出 来;二是公共物品的强“外部性”使“搭便车”现象大量产生,即不承担成 本者从中受益。市场失灵属于被称为外部性的一般范畴之内。因此,提供公共 物品从来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公共物品为政 府的存在找到了一个充足的理由。 在这里有必要对外部性进行明确细化。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 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对旁观 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 性。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参与市场的买者与卖者的 福利之外,以包括那些间接受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由于买者与卖者在决定其 需求量或供给量时忽略了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因此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 并不是有效的。这就是说,均衡并没有实现整个社会总利益的最大化。简单的 举个例子来说,炼油厂由于利益考虑,主观上是不会考虑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所 引起的全部污染成本,而汽油消费者也不会考虑他们的购买决策所引起的全部 污染成本。因此,除非政府进行阻止或限制,否则炼油厂就会大量排放污染 物,而众多的汽油消费者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