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听读赏析课实施方案 大庆市三永学校小学 2011年8月28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听读赏析课,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可谓是一种开发“双脑”的教学活动。“听读赏析活动”符合有效教学原理。信息论观点表明几个信息源的互相配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单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25﹪,而视听结合接受知识,则能记忆65﹪。听读赏析活动中,让学生听录音、看图画(看课件)、读文章、谈感悟,几个信息源的结合,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得语文知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基本概念涵义 “听读赏析”即:听听,读读,欣赏,评析。听,用耳朵接受声音。这里的“听”,强调静心倾听,有了解性地听,理解性地听,辨析性地听,欣赏性地听,听后都要反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复述或简单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复述能力;读,通常是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而这里的读,泛指闭口地默读,轻声地跟读,齐声地朗读,还有轻声地自读、放声地自读、分角色地读、表演性地读等,读时要求“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情到;欣赏,原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这里引申为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境与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析,就是评析,谈阅读感悟。 二、听读赏析课原则 (一)主体参与原则 (二)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听读赏析活动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学生通过活动能有所提高,包括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综合能力方面。二是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重视学生的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活动要把学生是否需要,是否愿意学作为一条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归纳地说,可接受性原则的内容就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能够接受。 (三)开放性原则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在听读赏析活动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体现层次性和可接受性,实现时间、空间、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开放。空间上操场、田野,其他公共设施,尽可为我所用,以创设出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内容上,可从课本向课外阅读材料拓展。这也是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内容和空间的开放,必定导致时间上的开放和组织形式上的开放。 三、课程内容 听读赏析材料来自课内、课外两方面。形式有文字、幻灯片、配乐磁带、录象带、图片等,文章的体裁为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诗歌等。用于听读赏析活动的材料,要符合各年级儿童特点,形式多样,尽量做到生动活泼。 四、听读赏析课实施程序图示 配乐朗读基本内容 纯朗读听感知 纯音乐朗读基本基调 文章蕴含的意义 轻声跟读语句表达效果 轻声读读理解领会言语情味 朗读语句的言外之意 活动评价文章语言优劣 整体欣赏 表演鉴赏文学语言 议论品词品句 诵读品领悟感悟、积累语言 对话领悟审美的意境 五、听读赏析课实施程序 1.听——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阅读材料) 在这一步骤中,可以有教师范读,也可以用制作的录音、录像材料,主要让学生感知材料的基本内容和朗读的基本基调(如高昂、平静、欢快、缓慢等),配以音乐和适当的环境布置,主要以“声”的技术,把学生带进一个材料所描摹的情景之中。 一般安排学生听这样3遍: 第一遍:配乐朗读 第二遍:纯朗读 第三遍:纯音乐 具体视材料长短而变化,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录像材料一般按先关掉画面听,再打开画面结合进行的顺序进行。如果是让学生听录音的,听前教师还应设计合适的导语。声情并茂,来调控学生的情绪,要让学生做好情绪准备工作,侧重于写景的文章,不妨变换一下场所。如欣赏《美丽的春天》、《春天来了》等内容时,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的地点转到公园、草地上、田野里。打破教室座位编排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活动和学习。 2.读——理解 读的安排一般按跟读(录音)、轻声自由读、正常自由朗读三个过程进行。学生通过“换位”、“移情”,进入到材料所描摹的角色之中,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意义、语句表达的效果,领会言语的情味和言外之意,这是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方面十分有效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境”的描写内容,还应该注意把握语言的节奏感。学生从轻声跟读、自由轻声读到正常朗读过程,渐入佳境,达到物我两忘。 3.品——领悟 如果说,第二阶段的读,还是一种粗线条式的欣赏活动,那么“品”则是一种较为细腻的赏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安排或一部分一部分、或一句一句地通过或听或读或表演等方式,来品词品句,通过对规范语言的感悟、积累,引起对阅读材料这一审美主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品”的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发展理解能力、联想能力。 形式:议论、诵读、对话。 口渴的人用茶叫饮或喝,悠闲的人用茶叫“品”。学生品词品句,也必须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