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说《天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文关键词:《天意》现代性后现代性摘要:英国当代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的小说《天意》一向为文学评论界所欣赏,并被认为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本文细致地分析了小说主题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种种表现,认为该小说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不容忽视。这种观点为重新认识这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一、引言安妮塔·布鲁克纳是英国当代作家,大多数读者都记得她的著名小说《湖滨饭店》。然而作家的另外一部作品,即1982年出版的小说《天意》(Providence),在许多评论家的眼里却更为出色。赛德勒就认为该作品是作家“最有反讽意味”的小说{1},阮炜等中国学者称其为“作者最好的小说”{2}。对这部作品,评论界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它的现实主义表现上,把它当作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认为它依然“停留于现代之前,是确定无疑的非试验作品”{3}。然而,该小说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现代与后现代意识与技巧,是一部典型的当代作品,而非“十九世纪”作品。二、浓厚的现代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崩溃,使文学家们产生了强烈的荒原意识。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家们,更是视个人之外的社会为冷漠的存在。英国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与朋友的书信中就称其周围的社会为“孤独之泉”。萨特更宣称他人就是地狱。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孤独的生命体验和作为社会局外人的哀伤。这种孤独、异化、完全陷入自我的现代主题,在《天意》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开始于对29岁的单身知识女性基蒂(KittyMaule)的描述。基蒂父母双亡,一个人过着孤独的生活。通过不懈努力,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浪漫主义传统——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就,赢得校方与同事的尊敬与肯定。然而她内心深处“有一种边缘感与异化感……思想上……是局外人”。在周围人眼中,她是一座“孤独之岛”{4};即便是在自己家中,她也处于孤独的自我意识中。为改变这种处境,她开始主动追求毕肖普(MauriceBishop)。但毕肖普对她若即若离,态度暧昧,故主人公的心情一直处于压抑之中。当基蒂最后知道毕肖普要娶的女孩原来是她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弗拉查尔德(JaneFairchild)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又将回到苦涩的孤独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主题——寻找而不得——在小说中亦得到鲜明体现。主人公不停地寻找爱情,却屡屡以失望而告终。主人公寻找文化定位的努力也同样遭遇失败。她出身于双重甚至三重文化的家庭,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法国人与俄罗斯人的后裔。因而,她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无根感,尴尬地在两种文化(英国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两种语言(英语与法语)的夹缝中生存着。她甚至使用两个名字:基蒂·莫尔(KittyMaule)和塞勒西·莫尔(ThérèseMaule)。生活中,她有两处住房,一处在城区,一处在郊区。在城区的家中,她摆放了父亲的遗像;而在郊区的家中,则摆满了各种法国或“可能是远东的”家具,并把祖父母(法国人、俄罗斯人)安排在那里。这种安排无疑表明了主人公渴望获得某种归属感,希望融入其父所代表的英国主流文化,而不是走中间道路。事实上,主人公并不认为存在一条中间道路:“让她苦恼的似乎是并无中间道路。”主人公的其他行为也反映了这种心态:喜欢用Kitty而不是Thérèse;只在周末去看望住在郊区的祖父母,还往往视之为负担;多年不带祖父母出门,不希望他们被同事看到(只一次例外,那是在收到毕肖普的明信片时);不喜欢祖父母给她买的法国风格的服装,感觉它们不适合英国大学。她的这种渴望,使她对毕肖普的追求多了一层文化内涵:在她心目中,毕肖普是“她理想中的英国”。在更深的意义层次上,毕肖普不仅是英国文化的象征,也是英国宗教的象征。他的姓“Bishop”本身便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主人公在渴望融入英国文化时,也渴望着皈依英国宗教。当主人公看到毕肖普对她的态度暧昧时,她想:“可能是由于我缺乏宗教信仰的缘故,就像毕肖普说的那样。”于是,她心里变得忐忑不安,主动请教毕肖普关于上帝的问题,并抽空查阅《圣经》。主人公的这种心态在下面这段对话中表达得尤为清晰:“我想要更多,她想,果断地捶着自己的鼻子……我想让自己非常苛刻,又非常美丽,我想成为家庭的真正一员……我想让我的未来远离这里,我要毕肖普。”迈尔康(CherylAlexanderMalcolm)对此评论道:“这与其说是一个孤独女性的.哀怨呼喊,毋宁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实用者看到欲摆脱被边缘化的唯一出路在于嫁给一个当地人。”{5}赛德勒也谈到,对主人公而言,毕肖普“表现为超人,几乎是基蒂人生哲学的象征”{6}。尽管主人公强烈地追求“文化同化”,但她的双重文化背景使她难以透彻理解英国文化。小说实际上一直在强烈关注着主人公找不到文化定位这样一个现代主题。故事一开篇就指出“基蒂·莫尔很难定位”,结尾时她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