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论文中文题目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2009年秋季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段培尚 学号0953004455211 教学点电大腾冲工作站 摘要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农村社区和乡镇产权制度;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热点中,农民如何进城、小城镇如何建设的问题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随着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化和城市化的高速之中各地“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一、现实情况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城镇建设大规模占地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人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殖收益的渴求。为此,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责任: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二、存在问题 1、政策落实不够。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加快小城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了许多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绝大部分没有得到落实,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2、调控手段弱化。综合改革意味着全方位地改革,高速度地发展,这就相应需要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和较多的调控手段。但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权力、地位的现状决定了他们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任务多、责任大,但权力小、职能弱。这集中体现在“一条边”垂直管理部门的协调方面,如:建设用地,减免税费扶持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快速发展,解决户口问题,市政建设和管理问题等。很多好的工作思路、计划无法得到实现,正在进行的工作可能受到干涉、约束和破坏。虽然上级要求可比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享受计划、财政、劳动、城建、民政等方面的县级经济管理权、审批权以及相应的干部管理和行政管理权,但并未得到很好落实。3、建设资金短缺。小城镇建设大部分要靠地方财政,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和发展;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设有落实,没能为试点镇争取必要的建设资金;由于自然灾害等方面原因,农民增收慢,无资金投于城镇建设。资金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4、技术人员缺乏。小城镇要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来提高其建设标准、档次和品味,但目前比较缺乏这类人才。现有的技术人员已适应不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大胆改革户籍制度。 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 2、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 3、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 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