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不少家长反映,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不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比较重。这种现象在升学率较高的中学里,表现尤为突出。以沈阳为例,不少初中生每天的家庭作业,要到晚上九、十点才能全部做完。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相对少,可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又主动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 现在,不少衣食无忧的城市孩子经常感觉“很累”,埋怨老师和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个别中小学生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吴先生说,现在孩子的课外时间基本上都得按家长安排,孩子主动要求报班学习的很少,大多是家长逼着孩子去学。“有的家长给小孩既报奥数班,又报英语班,平时再学学绘画、游泳什么的,根本没有给孩子游戏的时间。” 为了让女儿顺利地考上当地一所重点中学,家长阎女士两年时间里每周二、周五下午一直陪女儿补习某重点中学的课程。去年临近升学考试时,甚至每个周末都没有休息。阎女士说:“这所中学是东北地区最好的学校,全是尖子生。我女儿考上这所学校,就不愁考不上好大学。现在孩子累点,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 过重的应试教育压力、疲于被动地补习各种课外文化课,以及过分迷恋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儿童产生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在北京市一家网吧里,十几名少年埋头沉醉于网络游戏。前往这家网吧上网查阅资料的陈女士说,坐在这群十来岁的小孩子中间,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异类”。她认为,这些在网络游戏之中找乐的孩子,已经分不清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的不同,过分迷恋网络游戏,可以说是当代少年成长的一大悲哀。 近年来,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名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心理专家认为,当前“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导,其中社会不良信息增多、家长亲子教育方法不当、学校过分强调应教育,已经成为目前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三大主要因素。 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如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情绪问题,甚至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症状,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自杀、暴力犯罪等。 与成人相比,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更易于接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影响,而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为每个儿童吸纳外界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儿童过度迷恋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观看VCD,可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旷课、逃学,甚至出现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暴躁、嫉妒、任性和狭隘等。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教育学人士已经认识到,现代城市家长在亲子教育方面,对孩子的自由活动干预太多,过分地强调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儿童的情商教育;对儿童管的太严,容易限制孩子自由发展,甚至可能出现逆反心理。另外,现代社会婚姻状况不稳定,单亲家长增多,也成为导致现代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多数孩子因此过度忧郁,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精神扭曲。 目前中小学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以学分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采用题海战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这种做法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考不上大学,以后找工作,免谈;考上个不好的大学,找工作都费劲。”一位初一女生的家长,每天晚上要陪着女儿写作业,直到十点多钟才能休息,孩子感到非常累,心理压力挺大。可以说,当前以学分为主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还孩子无忧的童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爱孩子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戴,也不仅仅是花钱给孩子请个好老师,花钱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儿童多数为独生子女,缺少玩乐伙伴,缺少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忙于工作的家长一旦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儿童便容易陷入孤独的心理状态。心理专家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长时间得不到纠正的话,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 “应该意识到,孩子取得好成绩,不是靠学校和家长逼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主动地完成的。”“现在许多家长过分强调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技能培养,并未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有悖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规律。结果事与愿违,不但侵害了儿童心理健康,甚至发生悲剧。”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理科主任王旭梅教授认为,现代家长应走出“拔苗助长”式的亲子教育误区,学习了解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有针对性地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儿童在听大人故事、与小朋友做游戏等活动中,寻找童年乐趣。 社会学家认为人生快乐分为两部分,一是生活是否快乐,二是事业是否成功,两者均以情商为依托。显然,忙于带着孩子补课的家长,以及学分第一的学校,更多地重视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技能,并未帮助孩子寻找到可以一生快乐的心灵钥匙。 心理专家认为,老师对孩子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