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与对策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治理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通过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以盈余管理为切入点,揭示上市公司进行盈利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遏制其发展的相应对策。【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手段,对策一、引言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是投资者评估其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并进行投资的主要依据。国外学者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具体表现,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只要企业管理者具有自由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权利,则其必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由于我国存在部分会计准则质量不高,重形式轻实质,缺乏可操作性,且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社会监督不力等原因,使得一些上市公司为努力营造盈利目标,频繁变更会计政策,破坏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这加大了投资者了解公司内部运作的难度,同时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开拓了空间。其盈余管理手段具体包括以下几项:(一)不恰当地确认收入和费用收入和费用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进行确认,但实际的经济业务中,并不是完全按照会计准则的确认时点确认收入和费用,而通常根据需要调整收入确认和成本结转的时间。例如,如果当期的销售收入已达到目标,则额外的销售收入就通过改变销售的结算方法推迟到下一个会计期间确认;而如果目前的销售收入不符合要求,则通过“应收账款”账户核算收入,在下一个会计期间再予以冲回。(二)对固定资产折旧大做文章Teoh(1998)发现,上市公司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坏账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计算产品的成本,损失和利润具有重大影响,而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确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根据行业性质的差异各不相同,这就为人为的调整利润业务提供了机会。同时,对于固定资产的修理及其他后续支出是否予以资本化存在很大操作空间,这也为企业虚构利润创造了条件。(三)将利息费用资本化本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等负债的利息支付,予以资本化或费用化视情况而定。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例如,一些上市公司以资产仍处于试产期为借口,人为地将应列入当期损益利息支出资本化,进而达到降低财务费用,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的目的。(四)随意调节减值准备会计制度规定,一些上市公司应预计资产损失或减值准备,但由于准则中未规定资产的价值必须由专业机构进行指引评估,致使许多公司虽在形式上遵循既定的会计制度,但实质上在对公司资产价值的确定上少提或不提减值准备,以此来操纵损益。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盈余管理给资本市场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其给公司带来的短期利益。控制盈余管理行为,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盈余管理主要是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就需要财政部发掘上市公司具体的盈余管理行为并研究其实施过程中具体针对的会计规范,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会计规范,减少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强化企业内外部的治理力度目前,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存在很大的缺陷,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第二,因经理利益和企业利益不相协调,导致盈余管理行为,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三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第一,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具体来说,即: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形同虚设;同时,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经营成果被粉饰。因此,现阶段应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增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功能、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构建市场化的股权运作机制等方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还应减持国有股,允许国有股上市流通,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司股权分散化,改变上市公司利益主体和治理主体过于集中的局面。第二,建立市场选拔和淘汰体系以及经理人声誉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系统并实现全国联网,使经理人及管理者有足够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当盈利管理行为。第三,合理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相统一,以此减少管理人员操纵利润的机率,同时,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为筹集更多资金而包装会计利润的可能性,还有利于我国资本结构的宏观调控。(三)全面加强监管执法力度相关法规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不足,且缺乏对受害投资者给予补偿的规定,致使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的违规成本低而不惜铤而走险。因此,应加强相关法规内容的完善,加大对披露违规信息的上市公司及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从而大大提高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以期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