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主旋律电影对比叙事手法的演变看受众的“接受”|主旋律电影叙事手法研究[摘要]近期,主旋律电影劲风再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电影的制作水平、宣传力度、票房收入、受众反应等方面来看,人们确实又重新燃起了对主旋律电影的关注热情。本文试从电影叙事的一个特定角度——对比手法运用的变化,来讨论电影受众接受心理的发展变化。[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对比叙事;受众的“接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作为稀缺文化产品,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特别是以主旋律形态为基本创作走向的“十七年电影”更是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辉煌的一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受众对电影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明显变得挑剔起来。其中主旋律电影更是在这种变化中无奈地承受着从被追捧到被冷落的巨大落差。甚至一段时间以来,主旋律电影就意味着政府出资投拍、制作模式单一、受众无人问津这种惨淡结局。然而广大电影人没有放弃这块有着丰富营养的土壤,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主旋律电影的出路,从创作理念、制作技术、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最终创作出了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这样的优秀作品。毫不夸张的说,这三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新高度。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和进步不是单一原因作用的结果,它是多种因素的合力。笔者将试从对比叙事手法入手,探究电影叙事中一种手法的演变对受众的接受起到了何种作用。对比手法在电影叙事中的认识从中国传统的阴阳互补的“二元”思维模式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中国古典戏曲的雅/俗、虚/实、动/静对比的设计到西方神话中天堂/地狱、生/死、男/女对比的惯用,对比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非常基础却又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中,对比手法更是使用得异常频繁和严谨,甚至连美国学者浦安迪教授都大为称赞。他在北京大学做演讲时,曾特别提到对比叙事在中国传统文艺中的重要作用。①在电影艺术中,对比也是编剧、导演潜意识中必然会使用到的叙事手法,几乎没有哪一部电影作品中丝毫不涉及对比手法。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对比作为一个电影术语,在“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几种分类目录上分别出现过。②然而正是因为它的普遍与常见,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作用。事实上,使用对比可以简单明了叙述故事情节、丰富而准确地塑造人物、巧妙灵活地烘托氛围,尤其是对受众的“接受”起着助推剂的作用。相反,使用不当则会造成受众的抵触或者误读。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发生了变化。以下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节点时期试说明这种变化。(一)对比手法的儿童时期我们不妨再向前追溯一些,早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中,很多著名的电影剧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模式来叙事,即生活在同一个家庭或是同一个环境中的几个人,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几种发展结果。通过对比的手段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如左翼剧作家田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个摩登女性》,影片通过对三个不同类型的知识妇女之间的对比,描写了不同的社会力量和人生道路。通过对比,表现了30年代知识分子的迷茫、徘徊,只有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才能走向进步的成长过程。又如左翼剧作家蔡楚生拍摄的《都会的早晨》,影片通过描写在工人家庭和资本家家庭这两个不同阶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兄弟二人之间性格和品德的巨大差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纯洁品质和斗争骨气。在30年代,这类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电影还有很多,无论是贫与富、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都被生动地表现在银幕上。同样,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7年中,大批主旋律电影的出现,也是通过对比塑造了一组组英雄和叛徒、君子和小人的生动形象。加上电影语言的熟练使用,使我们至今还可以回忆起《白毛女》中除夕之夜黄、杨两家环境的不同。《龙须沟》中程宝庆和丁四与黑旋风和冯狗子的对比使人越发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另外还有如《中华儿女》《红旗谱》《甲午风云》等影片都有这样的特征。索绪尔认为:“二元对立是最自然最经济的代码,是儿童的原始思维,是他们学语言和应用语言时最早最基本的做法。”③如果将30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电影比喻成中国电影的儿童时期,那么这一时期多使用简单的直白的对比则可以理解了。(二)对比手法的青年时期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反映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作品陆续出现。80年代前半期的主旋律电影出现了从政治事件向人性历史转移的趋势。如《西安事变》里对正面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了多侧面的人物塑造,而非之前“高、大、全”的人物表现方式。整个80年代主旋律电影可圈可点,出现了一些精品,如《血战台儿庄》《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受现实主义风格影响,往往都能比较深刻地刻画人物,对比手法也运用得比较巧妙了。如《血战台儿庄》中,国民党军官韩复榘与某军师长迟方成的对比。韩复榘临阵逃脱被处以极刑,迟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