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顾刘兵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下午好! 我是顾刘兵,来自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借助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建立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在交流活动中,引出倍数和因数,在讨论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从而为正确的理解概念提供了素材。在交流活动中,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在探索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并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本节课我创造了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课件设计的实用性、适用性、低碳性,追求了白板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挖掘白板功能,发挥交互优势,有效实现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的互动交流。 针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维的水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丰富数学课堂生活,重建数学课堂文化,在探索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二、操作发现,理解概念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整合点一:聚光灯下悟深意,孕伏“关系”) 首先通过聚光灯依次呈现三个人物,问:三个人中,却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这是为什么?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在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说明“谁是谁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催生他们学习倍数和因数的好奇心,又很好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关系”、“谁是谁的”这些关键词上,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后续教学作好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操作发现,理解概念 (整合点二:拖、摆、写中悟规律,理解意义) 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拖动白板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代表前来操作体验其它不同的摆法,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数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因此,我首先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3)及时练习。我把“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整合点三:拖动幕布悟方法,提升思维) 我准备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慢慢拖动幕布,依次出现1、2、3、4、5......等自然数,学生依次读数,当遇到3的倍数时就拍手来代替,同时伴随着3×1=3,3×2=6等算式的呈现,这种设计体现了寻找一个数倍数的过程性、有序性。越拖出现的数就越多,这时提问: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在慢慢地拖动中感受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试一试”,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36的两个数是36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