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尝辄止与玩味无穷|浅尝辄止中国画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在荆州看到梁朝大画家张僧繇的一幅画,粗粗一看,很觉平常,因此认为张僧繇是徒有虚名。第二天又去看,就发现了作品的妙处,觉得张还可算个“近代佳手”。第三天再去,对作品的认识更深了,不禁发出了“名下无虚士”的赞叹,乃至‘坐卧观之,留名具下,十余日不能去”。这个故事说明,对于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浅尝辄止是不行的,只有反复玩味、细致认识,才能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和理解。我们不妨从欣赏对象和欣赏主体两方面对此作些分析。从欣赏对象方面来说,应该看到文艺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的特点。我们知道,文艺作品都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生活,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创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熔铸于作品的形象之中,欣赏者则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感受和认识作品中的形象及其内涵;艺术活动中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一位画家用一幅百花盛开、万木争春的图画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样的认识呢?可以理解为这象征着祖国建设的欣欣向荣,也可以理解为这象征着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还可以理解为象征着人们生活美好,心情舒畅……显然,艺术形象的表现内容比语言要模糊得多,也要丰富得多。如果不是反复玩味而是浅尝辄止,怎能获得准确、丰富的感受和认识呢?再从欣赏主体方面来说,文艺欣赏既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又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审美的认识活动。因此么它不仅取决于作品提供了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创造,也取决于审美活动本身。有个成语叫“对牛弹琴”,意思是无论弹琴者提供了多么优美的音乐,但因为牛是不能进行审美活动的,所以“对牛弹琴”是白费力气。对人弹琴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人是能够审美的,但人在审美活动中也要多多用心,既要力求感受和理解的深入,要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欣赏中付出心理努力越大,其所带来的愉悦也越大。例如,对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中的“神秘的微笑”,为什么几个世纪以来千千万万的欣赏者要作出巨大的心理努力去认识和探索?这一方面是由于作品本身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种认识和探索能给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如果只是浅尝辄止,而不是反复玩味,显然不能获得这样的精神享受。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认识内容。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形象、内部实质、深层意蕴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例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明白晓畅。粗略一读,我们便可想见这两句诗的形象。这是欣赏的第一层次。若再深入一步,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此诗的背景来读,那么我们便可以了解这两句诗的实质内容。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边地23年,23年后应召回京,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赠诗一首,内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刘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刘作诗相酬,内有“沉舟”二句便是对上两句的应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暗示自身遭遇虽然不幸,但却没必要为此而消沉颓唐;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种种坎坷和不幸,但整个社会人事却是蓬蓬勃勃向前发展的。这两句诗显示了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然而欣赏至此是不是就完了呢?没有。如果读者放开眼界深入开掘,将这两句诗从具体的情境中超脱出来,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那么读者就可能进入欣赏的更深层次,即认识到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人生,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新陈代谢的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个体的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甚至可能是坎坷的,然而整个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却是无限的、永恒的、美好而又充满朝气的。于是读者就可能体味到一种超越特定时空的宇宙感和永恒感,一种开朗向上的情思。这就是作品的深层意蕴及其可能挖掘而得的审美享受。如果不是深入体味,就显然不能获得如此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