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文章关于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文章立这个标题,大约许多人是不赞同的。多数人以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本来就是冰火两重天,“雅俗共赏”只不过说得好听而已,许多“雅文化”怎么可能会也来源于“俗文化”呢?既然是这样的话,又何必还分什么“雅文化”和“俗文化”?是的,严格的说,文化并雅俗之分,至少一开始并无雅俗之分。其实,分辨一种文化是属“雅文化”还是“俗文化”,主要是看这种文化对人们影响,接受这种文化的人数的多寡,及它所影响到的社会层面。人们通常把影响广泛,影响到社会基层的文化,称为“俗文化”;很明显,那些仅仅影响到上层社会,或者仅仅是关在象牙塔里供少数人研究的,在一个小圈子里相互唱和的,则称为“雅文化”。春节联欢晚会上某喜剧演员一夜成名的“现象”,一度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有不少赞同的意见,认为这段小品毕竟了逗乐了全国人;也有持不同观点的,认为是一种“俗文化”现象。浮躁的时代,泡沫高涨,“一夜成名”也许是许多人的梦想,因此,急功近利,于是就有了“我姥爷姓毕”的表白。说实话,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但不可否认所有的“俗文化”。“俗文化”有没有生命力?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假如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有幸将这段小品重新搬上银屏,或者那时的“春晚”又提到这些事,那可真是要“感谢八辈子祖宗”了!那这“俗文化”必定已经演变成“雅文化”无疑了。然而也不是所有的“俗文化”都能变为“雅文化”的,能不能保存下来?历史是最好的筛子。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保留下来的,演变成“雅文化”,否则,就是惨遭淘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俗文化”,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俗文化”。就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有多少“俗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雅文化”。例如《诗经国风》对当今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高雅文化。但当时《诗经国风》只是一些民间地方歌曲,按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原生态”!是“俗得不能再俗”的文化。当时的各级政府派了许多文化官员,带着当时最时尚的文化用具下乡去“采风”。孔子对这“俗文化”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如今,《诗经》却已经放在象牙塔中,供少数几个学者专门研究了。再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属于“雅文化”吧?原称为“通俗白话小说”,文人雅士是不屑一顾的。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提到:“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东坡(《志林》六)‘谓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从《三国志》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化大众化,通俗化了,“在瓦舍,‘说三分’为说话之一专科”,瓦舍,就是个当时大众娱乐场所。有人以为《红楼梦》没有标明“通俗小说”,应该属于“雅文化”了吧?让我们看看《红楼梦》的来历:“乾隆中,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历五六年而盛行,然皆写本,以数十金鬻于庙市。”既然是“鬻于庙市”,大约也不能一味咬定“雅”了吧?如今却有多少专家终身研究四大名著其中的一部,这不是很好说明了我们当今的“雅文化”,也就是若干年前的“俗文化”演变来的吗?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热闹。锣声响处,众人喝采。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见。那相陪的体己人,却认的社火队里,便教分开众人,让宋江看。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那伙“舞鲍老的”大约就是当时的喜剧演员,是在社火队里舞的,自然属于“俗文化”了。“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谁看了都会“呵呵大笑”的。也许那位舞者也曾是“一夜成名”的“昔日明星”,可惜已经湮没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了,甚至连施耐庵先生也不知他的名字。那么,先前的“雅文化”如今哪里去了?当时许多所谓的“雅文化”,许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没到今天就已经淘汰了。“阳春白雪”和者寡,寡到一定程度,好像珍稀物种一样的灭绝了,或者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