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背景发展理论视阈下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路径体系构建研究|生态德育[摘要]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是教育生态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必然选择,与以生态性原则为核心理念的背景发展理论相契合。这一理论为构建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路径体系奠定了哲学根基,导引出“耦合德育系统因子、提高德育实践活动品质、完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三大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思“尊重和弘扬主体性、回归德育的价值本原、科学认识生态环境”三个基本问题,推进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发展。[关键词]背景发展理论德育生态化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65-05[作者简介]周晓莹,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学工部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13);程东旺,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21世纪以来,教育生态性发展趋向显著,“未来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很可能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即教育生态化时代”。显然,德育生态化实践是高校德育范式的必然选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性缺失的高校德育无法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然而,当前关于前者的研究大多停留于表层,局限于实然研究,而缺乏应然分析。对此,以生态性原则为核心理念的背景发展理论为我们解决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成为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最深厚的哲学根基。一、深度描述: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德育的本质是指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过程,具有主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和真实性的鲜明特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作为主体性的社会存在,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增进其社会属性,养成对个人、他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自身之间关系的正确观念和处理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德育应当在生态系统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态系统,主张德育因子的主体性和协调性,注重德育环境的系统性和相对性,强调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和终身性,凸显德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成一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教育过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偏好于“学练式”的“知性德育”,重视知识传播,轻视道德践履,物化德育对象,漠视个体差异,德育片面化倾向突出,无法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德育生态性的缺失,导致当前的高校德育没有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由此,德育异化为功利主义的倡导,走进了纯粹的工具理性世界,严重脱离了德育本质得以彰显的生态系统。而德育对象被从生态系统中抽离,沦为“工业流水线”模式塑造的“人才产品”,从而这掩盖和遮蔽了德育的本质,这无疑是高校德育的无奈、尴尬和价值失落。德育生态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德育理念,是从德育系统及其外部环境的系统性来思考问题,即把德育放在一个整体而非局部的、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联系的而非孤立的、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中来思考,从而在价值取向上趋向或达到高效而最优的状态。(一)高校德育生态化是高校德育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利益分化的日益加剧,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加之高校规模急剧膨胀,使得高校德育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影响高校德育的负面因素迅速增加。面对动态、整体、联系的德育生态,当前的高校德育却逐渐陷入静止、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进而采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鸵鸟政策”的德育方式是不能促进个体道德成长的。德育生态化本质上要求以辩证的生态思维方式考察德育系统诸因子、内外环境及关联,把高校德育置入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中,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及开放性原理,进行德育系统诸因子的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巩固和发展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合力,系统构建一个有机的德育生态系统。(二)高校德育生态化是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人的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具体性的内在要求,既表现为个体的身心特点、发展潜力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个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发扬人的主体性就必须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个体的意志,从个体的内在需求出发,实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对人的主体性的理性认识抽象为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回应和观照。大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而后一角色才是根本的。传统高校德育囿于工具性思维,物化德育对象,藐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的主体差异,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理想及道德成长的规律,使内在于生命的道德成为外在于生命的对立物,变成了压制人、束缚人的东西。高校德育生态化呼应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