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0次报告”: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标志性十年,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开启到发展的十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中国城市为对象,持之以恒,艰苦开拓,伴随中国城市的迅速崛起而不断成长。2012年5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研究员、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榜单详情前50名三成多为地级市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分别被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中部和台湾等5大区域分享,总体行政级别较高。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总体差距有所缩小,位序变化剧烈。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名格局是:东部沿海占据7成,3成多为地级城市。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变化情况: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报告显示,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较高,多集中在前100强。2011年相比2010年总体格局变化情况: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本次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第10次,报告将“竞争力:筚路十年铸一剑”作为年度主题,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回顾。报告分析294个城市10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发现:过去十年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总体间差距缩小,局部内差距扩大。东南沿海在保持领先的同时内部差距缩小,内地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城市分化严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地级市提升领先于全国更高行政级别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前50个城市依次是:鄂尔多斯(1)、包头(2)、三亚(3)营口(4)、榆林(5)、东莞(6)、铜川(7)、天津(8)、重庆(9)、沧州(10)、松原(11)、钦州(12)、呼和浩特(13)、清远(14)、乌海(15)、合肥(16)、长沙(17)、北京(18)、大连(19)、东营(20)、烟台(21)、沈阳(22)、防城港(23)、庆阳(24)、新余(25)、唐山(26)、苏州(27)、芜湖(28)、铜陵(29)、舟山(30)、青岛(31)、四平(32)、佛山(33)、辽源(34)、日照(35)、南通(36)、扬州(37)、淮安(38)、武汉(39)、常州(40)、延安(41)、成都(42)、无锡(43)、马鞍山(44)、杭州(45)、广州(46)、玉林(47)、泰州(48)、长春(49)、岳阳(50)。数据解读城市总体差距在缩小《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已有10个年头。分析过往10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城市总体间差距缩小。东南沿海在保持领先的同时内部差距缩小,内地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城市分化严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报告显示,10年间,地级市竞争力提升加速度十分明显。鄂尔多斯、包头、三亚领军其他城市。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前20个城市中,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7个,而地级市有13个,超过半壁江山,改变以往东部沿海地区一枝独秀的状态,全国各区域发展更为均衡。过去十年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从一般要素区位转向人才核心要素;从基础设施硬件要素转向政府管理等软件要素;人才竞争力变化率则是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变化率提升最大的积极因素。但具体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贡献度仍然较低。金融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影响效应较为复杂。相对而言,各地区中地区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比全国性金融中心更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相对于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城市科技转换能力对城市效率影响更大。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产业结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提升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上,城市层面存在明显的环境与收入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商业文化与科技创新存在复杂的关系:从54个城市总体来看,创新氛围与科技创新的正相关最多,交往操守与科技创新的负向关最多。体制创新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对外开放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非国有化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经济管制、税收负担与地方政府干预等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体制因素与经济增长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