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体育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为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扩大体育消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推动苏州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6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体育各项工作,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优化升级,优化体育产业生态系统和空间布局,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二)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体育惠民。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把提升全民健康幸福水平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出发点,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增加体育市场有效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体育产品,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2.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体育产业的主体。3.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苏州自身优势,加强体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新型体育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发展高地,将体育产业联系点建成全国示范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到42%,国民体质合格率和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指标居全省前列;市民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50%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二、重点任务(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1.激发市场活力。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政府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推进体育赛事改革,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公开年度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为举办各类赛事活动提供服务。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市场化的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支持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形成政府积极引导、体育部门服务、社会组织实施、企业热情参与的体育发展机制。(责任单位:市编办,市发改委、体育局、民政局,有关单位)2.推进职业体育。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条件成熟的专业队参与体育职业化改革,支持具备市场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鼓励多元投入职业体育,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大型体育场馆采取单独组建、合作联办、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职业体育发展,支持组建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推进青少年业余训练改革,大力发展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一步探索省市校联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高水平运动员教育、训练、竞赛的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开办体育特色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支持社会力量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支持。(责任单位:市体育局、教育局,有关单位)3.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注重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前期规划论证,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开发等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优化体育场馆运营定位、服务项目和经营内容,完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体育场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水平。深化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加强闲置空间综合利用,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复合经营能力,实现最佳运营效益。支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