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改意见】滁州市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滁州市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滁州市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滁发〔2016〕22号)要求,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促进产业脱困发展、转型升级,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妥善处置“僵尸企业”1.分类出清国有“僵尸企业”。按照“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原则,分类推进处置国有“僵尸企业”中的关停企业和特困企业。对仍有一定价值资产的关停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产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对资不抵债、没有任何有价值资产的关停企业,在评估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实施依法破产清算。对产品没有市场或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特困企业,以及缺乏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长期亏损的企业,以市场机制为主,辅以政策支持,通过产权转让、清算注销等方式,依法依规处置,实施关闭破产退出。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股权交易及各类资产平台作用,对“僵尸企业”有价值资产进行重新整合,利用资本市场盘活企业资产。(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银监局,各县市区政府)2.稳妥处置非国有“僵尸企业”和困难企业。对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维持的企业,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停止各种财政补贴、税费返还等政策支持,倒逼企业加快市场化退出。对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三年亏损,长期欠薪、欠税、欠贷、欠息、欠费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实施分类处置,属于低端低效产能,缺乏竞争力,严重资不抵债、救助无望的企业,以市场机制为主,引导企业通过司法途径依法实施破产清算。对目前经营困难,但资产质量、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协助企业做好与金融机构的协商对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解决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化解危机。(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银监局,滁州开发区管委会,苏滁产业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3.妥善处置“僵尸项目”。坚持摸清底数、精准对接、稳步推进、有效盘活的原则,对全市各工业园区的“僵尸项目”进行清退及嫁接改造,不断加大低效土地的盘活利用。(责任单位:市国土房产局,滁州开发区管委会,苏滁产业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二、有效化解过剩产能1.推进过剩产能就地消化。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途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督促位于城市主城区以及布局不合理的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加快退城入园,在搬迁改造中压减低端、低效、负效产能。水泥、平板玻璃等退出产能须拆除相应生产线主体设备;暂不具备拆除条件的设备,应立即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主体设备,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再恢复生产并限时拆除。(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产局、市规划建设委、市环保局、市人行、市电力公司等,各县市区政府)2.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对现有资产和资源仍具有一定价值,资金链面临压力或经营不善导致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对其进行兼并重组,整合、盘活企业资产资源,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空间。健全企业兼并重组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产局、市规划建设委、市环保局、市金融办、市银监局、市人行,滁州开发区管委会,苏滁产业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3.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有关规定,加大落后、低端低效产能淘汰力度。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质量、能耗等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限期退出。突出抓好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重点行业准入。2016年完成淘汰水泥产能51万吨。(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安监局,滁州开发区管委会,苏滁产业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4.严禁新增过剩产能。各地、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新增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上述新增产能项目土地、采矿权、环评、能评、取水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国土房产局、市规划建设委、市银监局、市人行,滁州开发区管委会,苏滁产业园管委会,各县市区政府)5.加强环保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行动,加大环保专项整治推进力度,对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依法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