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隆庙口基隆庙口基隆庙口基隆庙口(基隆庙口)基隆市位于台湾岛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9.1万人(2001年底)。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加上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无论功能及型态上皆具香江风情,犹如一个“小香港”。辖下仁爱、安乐、信义、七堵、中山、中正、暖暖等七个区。目录简介规划特色历史收缩展开简介基隆庙口位于基隆市仁爱区的精华地带,而且邻近基隆火车站,交通十分方便;基隆庙口经过数十年的演变,不仅每个摊位都有按顺序编号,且有统一的招牌,有统一的规划管理,使基隆庙口成为基隆的代名词,使得基隆市更具观光价值。规划仁三路仁三路的小吃摊位区是基隆庙口最早形成的摊位区,历史比其它摊位区久,从奠济宫前的摊位加起来一共70多个小吃摊位,摊位是固定式而且每家都有统一格式的招牌,各家摊位每天从白天开始营业至晚间,仁三路路段每天从下午5点开始实施交通管制,汽车不得驶入此区。仁三路拥有许多著名的小吃,像是泡泡冰、鼎边锉、营养三明治、蚵仔煎、虾仁羹、豆签羹、天妇罗等等,民众若想尝尝这些美味可要来仁三路逛逛。爱四路爱四路段摊位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于每天下午5点起实施交通管制,只有合法登记的摊位才可开始搭设摊位营业,在其它白天时间这里是不可以摆设摊位的,虽然属于流动摊位,但是大致上摊贩们都有固定的营业地点,例如甜酒酿元宵、鳗鱼羹、猪脚专家、奶油螃蟹等都在爱四路营业;而在爱四路摊位区后半段则大多是一些服饰、鞋子、生活用品、玩具之类的摊贩,民众可以来此采买新潮的用品。特色基隆庙口的小吃最早可溯源至日据时代,而今日『庙口』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观光地点,基隆庙口因位于俗称『圣王庙』的『奠济宫』前而得名;奠济宫建于公元1873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古刹;奠济宫供奉的是开漳圣王,是唐朝的陈元光将军,开漳圣王是河南人,在公元686年奉命平定闽粤有功,因此死后封为开漳圣王;当时由基隆地方士绅白番,有济堂连新永、自杨传等购买外木山十多顷田地为庙产,以木料建庙其上,但是后来由板桥望族林本源等捐献现在仁爱区王田里的土地再由地方士绅张金发及赖武等人捐款,并获得地方热烈响应,入庙后可见排列整齐的红色大石柱,上面刻有敬神对联,正殿主神前的花鸟石柱则是日治时期建的,因为日人崇尚花鸟之故,龙柱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展现了中国寺庙的风格特色。历史基隆庙口的`发迹与奠济宫密不可分。奠济宫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又称为圣王公庙。奠济宫所奉祠的神祇为开漳圣王,是中国唐朝中叶时开垦福建漳州的陈元光将军,是当时基隆漳州籍移民的心灵寄托。后来于同治年间,由基隆居民和板桥士绅合作将之迁于今仁爱区仁三路、石硬港溪(今日的旭川河)的右岸附近,与左岸庆安宫(基隆妈祖庙)隔岸而对。奠济宫周边原本为稻田,1884年,时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到该地时,赞美“田美如玉”,虽经日后多次行政区划,今日仍保有“玉田里”之名。据当地耆老的记录,庙口小吃的历史可追溯到日治时代末期。当时奠济宫香火鼎盛,随着众多香客而来的流动摊贩,在庙埕上聚集延伸,并逐渐扩大成为市集;台湾解放后,经基隆市政府统一规划仁三路上、爱三路到爱四路之间路段的摊贩成为食肆街区,登记的店家数目达六十多家。经过长期发展,庙口小吃的知名度反而凌驾于奠济宫之上。目前的基隆庙口,除了原有于仁三路的小吃摊贩区(狭义的基隆庙口)之外,也与日后逐渐兴起的爱四路夜市连成一气,呈“┘”形状(横躺的“L”形)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