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年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现状与企业产能分析中国企业加快产能布局HYPERLINK"https://stock.qianzhan.com/hs/zhengquan_300717.SZ.html"\h行业主要品牌:NatureWorks、华信新材(300717)、国立科技(300716)、丹化科技(600844)、金发科技(600143)、万华化学(600309)、金丹科技(300829)、中粮科技(000930)等。本文核心数据:全球聚乳酸(PLA)产能分布、中国聚乳酸(PLA)产能份额、主要企业在建聚乳酸产能白色污染严重,最新降解塑料迎来发展高潮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升级以及快递业和外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塑料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如快递包装、外卖打包盒、超市购物袋等。近年来塑料的消耗量不断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塑料污染的治理主要应从源头减量、回收、替代、清理四方面入手,其中用在自然环境中可降解的塑料替代传统塑料是上述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全球各国纷纷出台政策鼓励降解塑料的使用,我国2020年也出台了新版禁塑令,支持降解塑料的推广使用。我国也开启了从“限塑”到“禁塑”的时代,2008年6月1日是我国“限塑令”实施首日,从该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在2025年以前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对不可降解塑料逐渐禁止、限制使用;2020年7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对禁限管理的细化标准进行了详细界定。中国聚乳酸合成技术起步较晚,丙交酯进口依赖度较高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一般通过人工合成制得,作为原料的乳酸则是由发酵而来。聚乳酸属合成直链脂肪族聚酯,通过乳酸环化二聚物的化学聚合或乳酸的直接聚合可以得到高相对分子量的聚乳酸。聚乳酸作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13年,法国人就通过缩聚的方法合成了聚乳酸。海外的PLA发展已经经过了近百年后,直到2005年,中国中粮集团成立聚乳酸项目组。目前,我国对聚乳酸的分析和开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国外多家公司长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分析和生产,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合成聚乳酸的技术较为领先。PLA生产工艺包括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和直接缩聚法两种,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是开环聚合法,产业链技术难点在于丙交酯的合成和纯化。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可生产出更高品质的聚乳酸产品,但由于该生产工艺复杂、反应条件苛刻、生产成本较高,国内丙交酯开环聚合法生产聚乳酸的规模较小,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丙交酯生产成本高已成为制约国内聚乳酸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现阶段,全球范围内,丙交酯生产企业主要有美国的NatureWorks公司、道达尔-科碧恩公司等。我国丙交酯进口依赖度较高,道达尔-科碧恩公司是我国丙交酯主要进口来源。随着“禁塑令”升级,国内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进口量逐年增加,出口量近两年逐渐下降。2016-2020年中国PLA进口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0%,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据海关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聚乳酸的进口量2.57万吨,同比增长5.19%。注:①2015-2019年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202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著”;②税则号:3907700从国内来看,现阶段,国内仅有浙江海正生物、安徽丰原、金丹科技等企业已实现丙交酯稳定生产,万华化学、中粮科技、寿光巨能、江西科院生物等企业已攻克技术难关,相关基础建设正在快速推进。NatureWorks公司PLA产能占比最大,国内企业加快扩产步伐目前全球PLA产能占比最大的两家企业为美国嘉吉NatureWorks公司和科比恩与道达尔合资TotalCorbion公司,分别拥有15万吨/年和7.5万吨/年的产能,产能份额占比分别为30.83%和15.42%。美国NatureWorks于1997年由美国陶氏化学与Cargill(嘉吉)合作成立,为全球最大的PLA生产企业,也是全球唯一产能达到15万吨级的PLA生产商,远超其他生产商的生产规模,在2001年建设了世界最大的聚乳酸生产工厂。近年来,国内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生物化工企业开始投资进入PLA产业,但PLA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并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河北华丹和丰原集团居于国内PLA企业的领先地位,都拥有5万吨/年的产能,份额占比为10.28%。在“白色污染”愈加严重和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各企业正在争相进入千亿可降解塑料市场,在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