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微课例研究之二: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之后……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刘雅兰主题和背景:我们香坊区一直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以“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为核心理念下的大问题教学”观念,并在各学年及各学科开展课堂研究与实践。我们小学数学学科也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思考和尝试,让学生经历“大问题引领——独立思考——小组对话——团体共议——构建模型——解释应用”,六个环节来亲自参与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大问题”之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和课堂让学生自然生长——主动思考、敢于交流、接纳与质疑,反思与重建,其实就是要营造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样观念引领下,教师们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绩背后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案例就是我们教师课堂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引起了我的关注,引发了我的思考,案例及分析如下:教学片段再现:教学内容:商的变化规律6÷2=60÷2=600÷2=师出示:请同学观察并发现这里有什么样的规律,并说给同桌听。(两人一组讨论)说完后,教师找一组学生汇报,问题很容易解决,教师板书教材中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此环节结束。问题与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参与了6个小组的交流,其中有五组的交流,他们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叙述的是被除数的变化:6——6×10——6×100,不仅能竖着从上往下看,还能从下往上看。看完被除数,又说的商的变化3——30——300,但这5组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发现被除数的变化与商的变化有什么联系,观察仅停留在表面。只有第六组的同学同桌交流的时候说明被除数6——商是3,被除数是60,就是6×10,商也3×10。说出了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的变化与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师请同学汇报的时候,恰好找到刚才我参与交流的第六组(完美答案组),学生回答非常清楚后,老师归纳总结结论,并用写好的粘贴贴到黑板上)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就乘(或除以)几。教师顺势引领学生自主去探索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导致商的变化和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变化的两组内容的继续学习。(课后,我找来四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让他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没有学过的学生听。一个最先表达的孩子就按前面课例中前5组学生的表述一样,没有注意被除数的变化与除数变化的关系;第二个表达的孩子则选择第六组孩子的表达方式。我没有着急表达,而是让他们四人对话,谁的思考更有价值。第一个发言的孩子马上意识抢着说到:“老师她说的好,她不仅说出了被除数和商有变化,还说出了就是被除数的变化引起商变化!”参与交流的老师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诠释与研究:一、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做什么?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我们老师经常做的是巡视,在巡视的时候做什么呢?我想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几个想法:1.教师在参与小组交流的时候,要看哪些小组不会合作,还有哪些学生游离于小组学习,教师要适当指导他如何参与到活动中,要在小组交流中实现“学习场”,而不是让某些学生包办代替的“教学场”;2.教师在参与交流的时候,切记不能包办代替,指导孩子怎样思考,而应该真正的做一个倾听者;3.了解班级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理解程度及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及时捕捉和发现他们的学困点,从而为后续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手素材;4.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应该了解这些学习小组学生思考的程度,哪些小组思考的不全面、或出现问题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这样在后续交流中让学生把一些隐性的问题显性化,以便于对学生进行及时和恰当的引领。二、学生汇报后,谁来掌控?在进行“大问题教学”、“学习共同体创设”这样生命化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核心理念和定位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同伴对话,群体共建。刚才介绍的汇报环节,显然老师没有让全班同学都参加到与汇报同学的交流、对话中去,还是由老师来掌控课堂,由老师在评判正确与否。这样的环节存在弊端有三:1.如果由老师来评判,学生是否习惯不用思考;2.如果由老师来评判,时间长了学生是否可以不用倾听;3.如果由老师来评判,汇报的还是一个小组,而不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交流,思考还是个体。所以,我认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退到学生后面,让小组团队多元思维充分呈现后,由全体同学参与交流,可以有赞赏和接纳,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思考、质疑和对话,可以在发言同学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和提升……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的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思想有交流、并期待有生成及新的思考,真正的让学习发生。三、规律的总结要规范、整齐划一吗?大家在案例中看到,在一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粘贴放在黑板上。在这里我想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是不是老师总结出来就可以了,而且是不是一定要整齐划一?我想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最好的检验不是他把规律背得多熟,而是他是否能用举例子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