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共4篇),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篇1: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作者:柳祖汉吴根耀杨孟达郭泽清温志峰LiuZuhanWuGenyaoYangMengdaGuoZeqingWenZhifeng作者单位:柳祖汉,杨孟达,LiuZuhan,YangMengda(湖南科技大学地质研究所,湖南,湘潭,411201)吴根耀,WuGenyao(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郭泽清,温志峰,GuoZeqing,WenZhifeng(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刊名:地质科学ISTICPKU英文刊名:CHINESEJOURNALOFGEOLOGY年,卷(期):41(2)分类号:P5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右行走滑左行走滑沉积响应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篇2:阿尔金断裂花海段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时间阿尔金断裂花海段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时间在地表地质调查并结合钻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对阿尔金断裂东段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经阿克塞至肃北向北东东方向延伸,既没有止于玉门市西北的宽台山,也没有延伸至金塔盆地,而是止于其间的花海盆地花探7井东侧.阿尔金断裂花海段的变形时间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上新世末期和晚更新世末,以后者最为强烈.与红柳峡段的对比说明变形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变形方式主要为走滑兼逆冲,主要构造样式为半花状构造,并派生有一系列向南西西方向收敛的弧形断裂.作者:何光玉韩永科李建立陈建军魏军马国富岳焕忠刘永昌HeGuangyuHanYongkeLiJianliChenJianjunWeiJunMaGuofuYueHuanzhongLiuYongchang作者单位:何光玉,HeGuangyu(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10027)韩永科,李建立,陈建军,魏军,马国富,岳焕忠,刘永昌,HanYongke,LiJianli,ChenJianjun,WeiJun,MaGuofu,YueHuanzhong,LiuYongchang(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甘肃玉门,735000)刊名:地质科学ISTICPKU英文刊名:CHINESEJOURNALOFGEOLOGY年,卷(期):42(1)分类号:P5关键词:阿尔金断裂构造变形变形时间花海盆地篇3: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阿尔金断裂带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西延过郭扎错后的.走势存在争议.郭扎错断裂为北东东向的线性构造带,具多期活动性.笔者从宏观到微观详细论述了该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结合动力变质作用、沉积盆地、岩石地层分布及变形年代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韧性左行平移(J3-K1)、韧脆性正-平移(E1-N1)、韧脆性逆-平移(N2)和脆性左行滑落(Q)等4个阶段.综合分析地质调查资料、地球物理场资料及卫片影像特征,认为郭扎错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带是在同一动力学系统中形成的具有相似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相关线性构造,应属同一断裂系统.因此,阿尔金断裂带并非西止于拉竹龙,亦非由郭扎错北侧转向北西,而是经郭扎错继续向南西延伸,过龙木错、羌臣摩河后,由空喀山口进入克什米尔.作者:鲁如魁张国伟钟华明童劲松夏军蔡小兵LURu-kuiZHANGGuo-weiZHONGHua-mingTONGJin-songXIAJunCAIXiao-bing作者单位:鲁如魁,LURu-kui(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张国伟,ZHANGGuo-wei(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