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10)授权公告号(10)授权公告号CNCN103283470103283470B(45)授权公告日2014.08.27(21)申请号201310245323.2范美蓉等.《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豆角、黄瓜和(22)申请日2013.06.19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长江蔬菜》.2008,第67-68页.(73)专利权人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地址510650广东省广州市天源路808号审查员宋慧娟(72)发明人丁效东李淑仪廖新荣王荣萍(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001代理人刘明星(51)Int.Cl.A01C21/00(2006.01)(56)对比文件CN101496482A,2009.08.05,全文.CN101950323A,2011.01.19,全文.CN102090243A,2011.06.15,全文.CN102308697A,2012.01.11,全文.CN102308696A,2012.01.11,全文.汪东晖.《武山县二阴山区地膜豆角栽培技术》.《现代农业》.2009,.权利要求书1页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说明书4页(54)发明名称一种提高豆角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豆角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首先对待种豆角的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计算确定该土壤豆角的标准施肥量;在豆角种植前2~3周将番茄秸秆风干物切碎,按200公斤/亩的量均匀撒到大田的土壤中、翻耕后,灌水1次,大田晾干后施基肥,氮磷钾为标准施肥量的10%、60%、10%;追肥六次。本发明可有效解决菜农盲目施肥问题,肥料利用率比传统施肥提高30%-45%,农学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提高30%-43%,提高豆角商品率及产量,改善其品质,在广东等南方豆角种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CN103283470BCN1032847BCN103283470B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提高豆角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无机肥料:氮肥:含N质量分数为46%的尿素;磷肥:含P2O5质量分数为12%的过磷酸钙和钾肥:含K2O质量分数为50%的硫酸钾;有机肥:番茄秸秆风干物;对待种豆角的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计算确定该土壤豆角的标准施肥量;在豆角种植前2~3周将番茄秸秆风干物切碎,按200公斤/亩的量均匀撒到大田的土壤中、翻耕后,灌水1次,大田晾干后施基肥,氮、磷、钾为标准施肥量的10%、60%、10%;追肥六次:定苗十二天后追施一次,在主根水平两个方向上5-10cm进行开沟或穴施肥,深度为4-8cm,氮、钾为标准施肥量的5%、5%;定苗二十四天进行二次追肥,在主根外侧5-10cm距离内进行条施,深度为5-10cm,氮、钾为标准施肥量的10%、10%;第三次在开花期追肥,在主根外侧水平方向10-15cm条施,深度7-12cm,氮、磷、钾为标准施肥量的15%、10%、15%;第四、五次追肥分别在收获豆角1次、3次后在主根外侧水平方向10-15cm条施,深度10-15cm,每次追氮、磷、钾为标准施肥量的20%、10%、20%;第六次追肥在收获豆角5次后在主根外侧水平方向10-15cm条施,深度10-15cm,每次追氮、磷、钾为标准施肥量的20%、10%、20%。2CN103283470B说明书1/4页一种提高豆角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生产技术、肥料使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豆角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背景技术:[0002]肥料等养分管理不当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提高,其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缺逐渐下降。珠三角地区集约化蔬菜生产基地施肥量过大,复种指数高,导致菜田养分累积较高,平均施氮量为328.7kg/hm2,最高施氮量为1732.5kg/hm2,氮肥利用率为12.9%,远远低于全国当季氮肥利用率的27.5%。菜地0~20cm土层全磷含量最高为3.43gkg-1,Olsen-P最高可达321mgkg-1,平均值为96mgkg-1,导致土壤出现“富营养化”与养分失衡及土壤盐渍化等严重问题。蔬菜生产中施用的氮磷钾肥远远高于作物需求量或推荐施肥量,而且施肥时期与植物生长发育期养分需求不匹配,造成氮磷钾肥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扬,加上资源的限制,继续依靠高额的物质和能量投入来获取产量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养分损失严重造成突出环境问题。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前人在应用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这些技术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0003]其一、通过转基因分子或常规育种途径培育作物新品种或种质。目前,常规育种(包括筛选与驯化结合、杂交与化学或辐射诱变相结合等)获得了营养高效吸收的新品种,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利用转化柠檬酸合成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