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6815684A(43)申请公布日2017.06.09(21)申请号201710043098.2G06Q50/06(2012.01)(22)申请日2017.01.19(71)申请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邹城市供电公司地址273500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岗山北路846号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72)发明人孟凡柱宋军艳王倩颜涛贾剑许成鲁张琳李雪付利张君(74)专利代理机构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7236代理人庞庆芳(51)Int.Cl.G06Q10/06(2012.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54)发明名称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电网调度领域,涉及有序用电,尤其涉及一种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有效步骤:a、数据获取;b、数据筛选;c、数据处理;d、构建负荷曲线聚类;e、构建需要有序用电用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f、构建有序用电决策模型;g、制备一周内用电管理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改变传统行政色彩较重的有序用电管理,结合供电公司利益以及用电侧利益,使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精确到各个用户的用电方式,解决了传统盲目用电管理,进一步改善系统负荷率,增强电网峰荷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CN106815684ACN106815684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有效步骤:a、数据获取:获取需要有序用电用户的历史用电信息以及用户自身信息,并编号;b、数据筛选:根据获取的用户的历史用电信息,筛选出对需求侧管理有益的信息;c、数据处理:将筛选得到的有益信息填补空白值并剔除异常点;d、构建负荷曲线聚类:通过聚类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负荷曲线聚类,获得用户典型日负荷形态、非典型日负荷形态及异常负荷形态;e、构建需要有序用电用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需要有序用电用户的用户用电、用户信用以及用户潜力三方面因素构建需要有序用电用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用户的用电价值系数;f、构建有序用电决策模型: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式为:其中,N为参与有序用电的总数,n为参与有序用电用户的编号,ζn,h为参与有序用电编号为n的大用户在预案日第h时段由于负荷转移引起电力公司的售电收益变化量,θn,h为为参与有序用电编号为n的用户在预案日第h时段削峰应获得的经济补偿,λ为用户n的用电价值系数,ψtrans、ψshift、ψclip分别为时段错峰、移峰填谷、避峰的控制成本,λ1为负荷备用率惩罚因子,pplanday为有序用电后该地区电网在预案日的预期负荷备用率惩罚函数,pweekend为为有序用电后该地区电网在周末的预期负荷备用率惩罚函数,μsubs为变电站过载惩罚项;g、制备一周内用电管理方案:根据有序用电模型制备地区一周内有序用电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通过现有的电网计量自动化系统、电能量数据中心以及SACDA获取有序用电用户的历史用电量信息以及主配网实时数据;通过电力营销系统获取电价信息;通过营销数据中心获取用户的自身相关信息,所述用户自身相关信息保护用户的规模、所处行业、信用等级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需求侧管理有益的信息包括用户实际日负荷运行数据、变电站与用户所属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负荷曲线聚类。2CN106815684A说明书1/6页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电网调度领域,涉及有序用电,尤其涉及一种精细化有序用电管理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胚盛,使得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紧张问题周期性出现。峰谷电价政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高峰时期用电紧张,但由于用户分散决策和自主响应的不确定性,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序用电仍将作为移峰填谷的主要手段。[0003]目前颁布的有序用电工作办法只给出操作流程,并未对实施细节做出规定。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执行较粗放,精细化程度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我国有序用电工作中行政色彩较重,用户在有序用电工作中的主动作用不明显,还处于被动参与状态;2)有序用电工作的用户调研没有很好的开展,对参与有序用电的用户用电特点、负荷特征跟踪不及时;3)有序用电工作宣传不到位,目前许多用户并不清楚日常避峰、紧急避峰的概念和工作要求,只是遵照经贸委的发文执行;4)信息系统支撑不到位。用户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部分用户检测不到位。[0004]以上问题的